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1

  星期五那天,學校開展了一個有意義的活動,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首先,第一位同學為我們講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然後,另一位同學講了中國的剪紙藝術,她還帶了自己家收藏的作品,看著那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剪紙,同學們都大開眼界。接著,一個個同學都上臺了,有講名人的,有講圍棋的,有講皮影戲的,有講刺繡的……同學們的演講生動而精彩。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中國戲曲了,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2

  上週五下午的班隊課上,我們班的13位小主持人,帶我們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民族樂器、刺繡、皮影、書畫、剪紙、圍棋……從多方面講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但我們平時接觸並不多,有的是從書中或電視節目中獲取,有的是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所以,對於這次的班隊活動,同學們充滿了好奇和期待。13位小主持人的演講都十分精彩,顯然是事先做足了準備,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可欣講的剪紙,她介紹了兩種剪紙,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還展示了她家收藏的剪紙,臉譜剪紙、剪紙書籤……品種豐富,造型各異,看得我眼花繚亂,真是令人讚不絕口。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共同傳承,需要我們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3

  為了進一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鹽都區內兒童暑期文化生活,鹽都博物館舉辦了暑期非遺文化培訓班。“非遺”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譬如書法、剪紙、戲曲,還有我準備學習的糖畫。媽媽及時幫我從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報上了名,為期十天的糖畫非遺培訓班就要開始了。

  徐老師是非遺糖畫和泥塑的著名大師,培訓的第一天教我們畫大刀。我本以為大刀應該非常簡單,輪到我畫的時候,調皮的小勺子總是不聽使喚,我想往東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總是少一些。看徐老師做行雲流水似的,真簡單。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練習。徐老師從細節開始輔導我們,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後控制速度。按照老師的指點感覺豁然開朗,果然再重複畫起來就得心應手一些了。拿著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來真香,真甜呀!每天頂著炎熱的天氣來鹽都博物館,跟著徐老師學會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美麗的小鳥、輕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雞、氣宇軒昂的大馬和古靈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動物都基本掌握要領了。

  學習糖畫並不難,但是要畫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難了。徐老師說當初他開始學習的時候只用三個晚上就會了,但是成為非遺糖畫大師卻刻苦訓練了幾十年。作為非遺糖畫迷我們要傳承這項文化需要勤學苦練,保護好非遺文化。正如俗語所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遺文化肯定能很好傳承下去,華夏民族文化一定能發揚壯大。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4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麼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回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著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籙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著要吃飯而最終飢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汙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心得體會5

  在以前,年糕是過年時才有的美食,傳統搗年糕就應運而生,而如今社會進步了,這些傳統的文化也就慢慢遺失了。不過,今天我有幸見識了一回。

  媽媽說雲周有傳統搗年糕的活動,我懷著新奇而又興致勃勃的心情去了雲周。來到雲周的文化大禮堂,那裡圍滿了人,裡三層外三層的,有的人都已經在津津有味地嚼著香噴噴的年糕。我擠到了前面,首先看到一個大石盆,邊上放著一個大石錘,這時一位老人端著一鍋熱氣騰騰地米團走了過來,一下子就倒在大石盆裡,一箇中年人掄起大石錘,在米粉團中來回攪拌四五分鐘,接著把石錘舉過肩頭,再用力朝著米粉團用力砸下來,石錘再次高高舉起的空隙,只見老人用雙手快手翻面團,說時遲那時快,石錘又剛好砸下來,米團在不斷地打擊和翻轉之下,顯得越發柔軟。米團製作成功後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一邊早有一排人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發想要做一做。我拿到一個模具板塊,捏一塊米團,塞進模形,再慢慢一點一點想要脫模,沒想到第一次失敗了,拉出來的是一條模糊不成形的麵糰。於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一點油,再將麵糰在按板上不斷按壓,再慢慢塞滿模具,原來做這個還有不少講究呀。我扭頭一看只見大人們速度極快,十指齊動,他們熟練的捏、揉、按、壓、不一會兒就做出扁長的年糕,或是“金元寶”,或是模型“狀元糕”。但是我感覺最好吃的還是“年糕餃子”,那是以年糕米團為皮,鹹菜豆腐乾為餡的包子,因形狀似大餃子,最小的做出來也有我的拳頭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餃子”。

  我第一次見識傳統搗年糕,我不知這傳統文化能走多遠,希望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時,我看到大家都圍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年糕,我想這才是過年特有的味道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