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通用8篇)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通用8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1

  xx年11月15日,我們來到遵義開展紅色黨建教育學習活動,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這次學習讓我受益頗多,再次重溫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感受到了中國革命政權的來之不易,感受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更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和偉大!

  這次遵義會址之行,我們首先參觀了革命紀念地遵義會議會址,我們進入展館,看著陳列的圖片、實物、複製品,讓我們明白了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功績,在於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標誌著我們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的歷“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寶貴歷史經驗。

  一盞馬燈,一段小路,註定要寫進中國革命的歷史。1935年3月10日至12日成立了苟壩會議,是紅軍長征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繼遵義會議之後舉行的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成立了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中央新“三人軍事小組”,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權指揮軍事,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四渡赤水作為長征中的大事件,其意義同樣重大。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長征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遵義之行,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緬懷了革命先烈,再次點燃了愛國熱情。回想當年工農紅軍、革命先烈面對種種艱難困苦,依然迸發出豪邁雄壯的革命激情,而今我們享受著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還有什麼理由去計較個人得失,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工作!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黨務工作者,更應該時刻銘記黨和國家的教導和培養,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先烈們堅忍不拔、公而忘私、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實實在在做好本職工作,用勤奮和汗水來回饋我們的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不忘革命初心,傳承紅色基因,牢固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敢於直面問題、隨時準備堅持真理、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勇於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為實現我們的“橋隧夢”而奮鬥。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2

  10月26日至27日,我參加了民建龍泉驛區支部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我們一行人走進紅色遵義,參觀革命舊址,聆聽革命事蹟,閱讀革命資料,一路所見所聞,讓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思想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禮。

  在遵義會議會址,我們先後參觀了紅軍總政治部舊址、遵義會議會場以及紅軍總司令朱德、劉伯承等人的辦公室兼住室。當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辦公學習,運籌幃幄,部署紅軍如何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聆聽著工作人員的講解,我彷彿就置身於那段歷史中,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歷歷在目,切身感受到了當年戰爭的艱難和不易。

  27日一早,我們參觀了婁山關戰役遺址。當年紅軍在此處與敵軍展開激勵的戰鬥,取得了重大勝利,鼓舞了紅軍士氣。站在當年的戰鬥舊址上,回顧歷史,對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透過參觀學習,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艱辛和偉大,深刻認識到我們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新時代下,我們仍然需要學習借鑑革命經驗。一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不能照抄照搬,搞教條主義。二是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根據新形勢的新特點,發揚革命精神,實實在在把本職工作做好,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民建力量。三是要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們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傳承好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堅定“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3

  我想一提到遵義,大家必然會想到遵義會議,而作為一個歷史方向的學生,對遵義會議的重要歷史地位更是爛熟於心——“遵義會議在危難時刻挽救了我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我黨歷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對於遵義的瞭解一直都來源於書本,此次黨總支的組織的學習活動使我得以踏上遵義這片灑滿熱血的紅色的土地,跟隨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我黨當年的涅盤新生之路。

  我們首先到達了革命紀念地——遵義會議會址,其位於遵義子尹路,展館內的一幅幅的照片、模型穿越近百年的歷史煙雲,將我們帶回到決定中國革命前途的危急關頭——1935年元月,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到遵義,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了王明冒險主義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儲存下來,是中國共產黨歷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歷史經驗。

  次日來到了婁山關,毛澤東同志曾在此寫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金句,青松翠柏間,聳立“婁山關紅軍戰鬥紀念碑”。碑如兩柄直蒼穹刺的利劍,上有黨旗浮雕,氣勢渾厚凝重,碑體呈豎排的“二”字,象徵紅軍兩次攻克婁山關,又如紅軍的雙腳,有踏破千山萬水之寓。我們在紀念碑下重溫入黨誓詞之時,深刻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厚重情感,先輩們以鮮血換來的美好生活我們應當更加珍惜,也當更加投入將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中的洪流中去。碑側刻有關於戰鬥的記錄:1935年2月,工農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直下桐、遵。紅軍戰士在險峻的點燈山、大小尖山、雞爪籠一帶山樑上和“雙槍兵”展開激戰,贏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碑記雖然沒有細節的描述,但戰時的艱辛、戰鬥的慘烈我們已然能估摸大概。為了這片土地,多少革命先烈為此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生命,這其中除了彪炳史冊的烈士,也有無數無名英雄。支撐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我想必定是對於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光明與希望的信念,是對於中國共產黨的那份信仰。

  透過這次活動,給我上了一堂生動黨課,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們需要積蓄髮揚我黨當年艱苦奮鬥,不畏艱難之精神,腳踏實地走好腳下每一步,而今我國建設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作為青年一代的學生黨員我們要擔當其這份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使命,繼承先輩之精神,貢獻於新時代。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4

  今年是我入黨的第一年,我一直都希望能夠去遵義看看,來一次紅色之旅,8月25日一早,我們乘動車從趕水東站前往遵義,由此開始了我心中的紅色文化之旅。

  上午9點,一到站,我便直奔盼望已久的遵義會址。聽導遊講,會址原是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是30年代遵義最宏偉的建築。

  遵義會議的會議室在樓上,原為房主的小客廳。屋子中央陳列著一張板栗色的長方桌,四周圍著一圈靠背椅,共20張,為出席遵義會議的人員所坐。長方桌下有一隻燒木炭取暖的火盆。此次會議的與會人員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王稼祥、鄧發、劉少奇、何克全、劉伯承、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鄧小平、李德等人。據說其中一位還是被擔架抬進會議室的。雖然這是復原後的場景,但我似乎看到了在場人員激揚文章,踴躍辯論,指點江山。從此,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開始改寫。

  隨後,我參觀了遵義會議陳列館。一進大廳,革命領導人的銅像莊嚴而肅穆,彷彿在為我們參觀的後輩們講述著革命歷史。館內,講解員為我們詳細講解了每一件紀念品背後的故事。當年的桌椅、粗布印花被子、草鞋、斗笠,默然凝結著歲月的痕跡;看著翻開的會議記錄本,彷彿身臨其境,看到朱德如何批評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支援毛澤東的主張,並堅定地說:“如果繼續這樣錯誤的領導,我們就不能再跟著走下去。”感受著凝重而激烈的會議氛圍,當然,這事關著一個國家的命運。

  國之幸,民之幸,我們今天依然銘記遵義會議,因其生死攸關之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作用的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在存亡危急之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和中國革命,並且使黨的路線開始轉到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正確軌道上來,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走出紀念館,熱血依然沸騰,再看那閣樓,已有了不一樣的感情,這場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是人們勝利的燈塔,它同樣為建設今天的新中國有著特殊的意義!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的.歷“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仍然需要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習和借鑑。

  透過這次參觀學習,使我深化了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瞭解黨的這段歷史,並從中受到了新的啟發和教育。當我置身於遵義會址前時,遙想昔日的烽火與韜略,思考明日的危機與錦繡,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艱辛,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激勵我們要珍惜今天擁有的一切,加倍努力工作,發揮一名新時代共產黨員應有的作用。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5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懷著高興的心情和爸爸媽媽一起坐車去參觀遵義會址。

  一路上,我期盼著車子能開得更快些,好早點到達目的地。終於到了遵義會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雄偉高大的建築物,古色古香的,看得人眼花瞭亂。真想再多長出幾雙眼睛來看,怎麼也看不夠。接下來,走進遵義會址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些革命偉人住的房間。那些房間非常簡樸,就只有幾張床,並且那些床不像現在的床既舒適又溫暖。而他們的床呢?就是一塊木板再蓋上一層稻草,再鋪上一層床單,蓋上被子,並且床單很薄。我想:睡在這樣的床上應該是既不暖和也不舒適吧!比起我們現在的床差遠了,我無法想象當時他們的生活條件是多麼艱苦。但是這些偉人為了全國人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仍然堅持革命工作,並取得了勝利。這讓我感到他們的革命精神是多麼的偉大!也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在這次參觀中,我還了解到了遵義會議是一次重要的、轉折性的會議,讓中國共產黨改正了以前的錯誤指導思想,走向了正確之路。

  透過這次參觀,我體會到了這些革命偉人非常了不起,為了我們下一代能生活在和平世界中,不知有多少人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來報答他們。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6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我來到了曾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之城——遵義。

  剛踏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這座城的一切所感動。這裡沒有上海城的高樓林立,也沒有成都人的小資小閒。這裡的樓層不高,人們穿著樸素,偶爾能見到少數民族的服裝,看起來有幾分野蠻,但更多的是熱情與勤勞;時常能看到街頭的“背篼”成群結隊,打牌或席地而睡。然而這座城最特別的地方還是要屬其地貌與其散發的氣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這裡的山與城相處的是如此之融洽。它擁有貴州特有的山區的鄉土風情,又不失大都市的繁華熱鬧,更是三伏天的避暑勝地,恐怕沒有那座城市能與之抗衡。這座城市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意義更是無與倫比。

  到這裡,我便直奔盼望了已久的遵義會議會址,位於老城子尹路,這條路也稱紅軍街。由於會址正在維修之中,故只能看到其外觀。這座樓是中西合璧的兩層磚木結構樓房,聽導遊講解,房屋原是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是遵義城30年代最宏偉的建築。遵義會議會議室在樓上,原為房主的小客廳。隨後參觀了遵義會議陳列館。館裡一間小屋基本復原了遵義會議室的原貌,會議室呈長方形,面積27平方米。屋子正中的頂壁上懸掛著一盞荷葉邊蓋的洋員燈,屋子的東壁有一隻掛鐘和兩個壁櫃,其中一個壁櫃上嵌著一面穿衣鏡。西壁是一排軒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陳列著一張板栗色的長方桌,四周圍著一圈摺疊靠背椅,共20張,為出席遵義會議的人員所坐。,長方桌下有一隻燒木炭的火盆,為當時取暖用。此次會議的與會人員有:毛澤東、朱德、陳雲、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又名博古)、王稼祥、鄧發、劉少奇、何克全、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鄧小平、李德等人。其中一位還是被擔架抬進會議室的。雖然這是復原後的場景,但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位與會人員激揚文章,踴躍辯論,指點江山,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在這一刻開始改寫,而國民黨面臨的,將是黨國歷史上的奇恥大辱。館內陳列了不少當年紅軍用過的武器、生活用品以及送給百姓的東西等。其中最有趣的便是那些門板,上面寫滿了宣傳標語。當年紅軍部隊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凡是會寫字的紅軍,每天必須寫一條宣傳標語。從這些標語中,我們可以看到軍民團結一致,國民黨的腐敗無能以及老百姓對國民黨的憎恨和對革命的熱情。這些不能不讓我們思考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弊病。

  在參觀的途中,也觀看了幾部短片,其中最讓人振奮的便是被稱為長征途中的神來之筆的四渡赤水之戰,連世界頂尖級軍事家都為之讚歎。剛剛在遵義會議上選為政治局常委的毛澤東,在擺脫國民黨企圖用40多萬重兵圍剿紅軍的轉移途中,發現土城道路兩旁是山谷地帶,而偵查情報表明,後面只有4個團6000多川軍在追擊,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在此打伏擊,消滅孤軍深入的郭勳棋模範師。得到朱德、周恩來的支援。可由於情報有誤,敵人不是4個團6000多人,而是6個團10000多人。戰鬥打了幾個小時,卻無法取得預期勝利,而各路追敵正奔集而來,可謂滅頂之災幾乎就在眼前。毛澤東果斷決定迅速撤出戰鬥,渡赤水西進,從而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蔣介石得知紅軍一渡赤水後在扎西一帶作短暫休整,急令滇軍孫渡部和川軍潘文華部從南北方向向扎西推進,周渾元縱隊主力從白蘭、敘求進擊,企圖聚殲紅軍於扎西。毛澤東看清了蔣介石的意圖,分析敵人的兵力調動,造成黔北空虛。於是,他立即命令部隊“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佔遵義”,在二渡赤水的幾天內,紅軍連取桐梓、佔婁山關,再克遵義,殲敵2個師又8個團,斃傷2400餘人,俘虜3000餘人,繳獲大量的軍用物資,這是長征以來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蔣介石痛心疾首地說:這是追剿紅軍以來的奇恥大辱。

  扎西撲空後,蔣介石親飛重慶指揮圍剿,當他發現紅軍在遵義以北地區集中之時,命各部緊縮包圍圈,妄想圍殲紅軍於烏江之西,巴黔大道以東地區。毛澤東洞察秋毫,將計就計,故意在魯班場地區徘徊,擺出一副尋找戰機的樣子,待敵人被我調動之後,即命紅軍從茅臺鎮西渡赤水(三渡赤水)。

  紅軍三渡赤水後,敵人的追剿部隊彷彿是按照毛澤東的排程一般,紛紛沿路西進追擊。而此時,毛澤東神機妙算似地命令紅軍乘機東渡赤水、南渡烏江,直逼敵兵空虛的貴州境內,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頓時驚慌失措,急令雲南省主席調滇軍晝夜兼程,火速馳援貴陽。然而,蔣介石不知毛澤東逼貴陽的目的是調出滇軍,果然中計。待他清醒過來之時,毛澤東指揮紅軍西出雲南,在幾乎不設防的金沙江的皎平渡口,2萬多紅軍花了六天時間全部渡過金沙江,把幾十萬追剿的敵人遠遠地拋在身後。

  這場戰役使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它是我軍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也是毛澤東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筆。

  從會址出來,沿途到了紅軍山,參觀山中的革命烈士紀念園。山下大型的革命英雄形象的石雕左右對應形成一個開放式的大門。沿梯而上邁過據說是365節的臺階,便可看到烈士紀念碑,其屹立在半山腰,一如革命先輩們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最後,當然,也不能錯過毛主席故居。

  此次旅遊如了我願,雖然一路下來身體疲憊,但心中的情緒確難以平靜。遵義會議、青槓坡戰役、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一幕幕歷史劇在腦海重演,國民黨軍對紅軍的圍追堵截與嚴刑拷打,對老百姓的欺壓摧殘,我空氣中散發出一陣陣的血腥味道。然而,紅軍仍不怕遠征難,哪怕萬水千山,他們仍若等閒。我感受到了軍民共樂的喜悅,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禮。

  那段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的革命歷史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可它帶給我們的無論傷痛還是那種無畏的革命精神永遠不會消逝。我們原本應該謹記那段屈辱並終生為和平而奮鬥不止,然而,這幾十年來,世界從未停息過戰爭,難道我們不應該反思嗎?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喊著鑄劍為犁,要謹記歷史,發揚長征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可是我們的行為上為何又與之背道而馳呢?名不副實啊,中國人病了,地球人都病了,而且病的不淺。

  那些呼喊,那些精神,早已被我們冠上的“所謂”二字,早已成為了龍門陣的一部分。

  9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7

  我們來到了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名城-遵義,革命紀念地遵義會議會址.我們進入展館,隨著圖片、實物、複製品的展示,漸漸穿越90年的歷史煙雲,將我們帶回到決定中國革命前途的危急關頭——1935年元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到遵義,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儲存下來,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功績,在於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標誌著我們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正是這條正確路線的勝利成果。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歷史經驗,例如: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墨守教條和照搬外國的經驗;必須堅持革命辯證法,善於抓主要矛盾;要取得革命勝利,必須把黨建設好,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則;始終堅定革命信念,發揚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這些經驗仍然需要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習和借鑑。

  第一,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這是遵義會議給我們留下的最根本的經驗。

  第二,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走中國式的革命道路,這是遵義會議給我們留下的基本經驗之一。第三,在複雜的局面下,首先抓住最重要的問題,解決最突出的矛盾。這是遵義會議給我們留下的又一條基本經驗。

  第四,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正確開展黨內思想鬥爭,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這是遵義會議給我們留下的另一條重要經驗。

  第五,在敵強我弱、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定革命的必勝信念,保持和發揚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這是遵義會議給我們留下的又一條重要經驗。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透過這次革命傳統教育,我們重溫了革命歷史,緬懷了革命先烈,再次點燃了愛國熱情。同時,透過切身感受革命老區日新月異的變化,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給老區帶來的新面貌,更切身感受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在參觀過程中,大家感慨萬千:“忘記就等於背叛,歷史必須銘記”、“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雄雞一唱天下白'而進行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鬥爭,他們為探尋救國救民真理,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要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先烈們堅忍不拔、公而忘私、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思想上,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學習上,要有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在工作中立足本崗位,根據新形勢下的特點,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發揚革命先烈意識,實實在在把本職工作做好。

  參觀很快就結束了,大家還意猶未盡,革命聖地的參觀,生動地給我們上了一課,使我們的思想受到了洗禮,並昇華成一種對往昔革命的崇拜,永遠印在腦海中。

  遵義會議遺址參觀心得體會 篇8

  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貴州遵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這次活動我們分為三批先後參觀學習,我參加了中心組織的第一批紅色之旅。當我們來到貴州遵義,踏上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土地上,我對革命前輩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也讓我感到如今和平美好生活的可貴。這次活動,我們首先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在此,我中心新老黨員一起合影留念。在黨委書記帶領下,緬懷革命前輩,大家都覺得這次留影有特別的意義。

  當我們走進遵義會議舊址內,看著一幅幅珍貴的照片和一件件記念物品,我們的思緒隨著講解員的解說,飄向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是在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初期紅軍力量遭受的嚴重損失的情況下召開的,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毛澤東的高超智慧和神奇用兵下,紅軍四渡赤水河,迂迴穿插於敵重兵包圍之間。隨後,紅軍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吳起鎮,共行二萬五千裡,實現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將全部的軍事力量投入到抗日救國洪流中。由此,遵義這個地方成為舉世矚目的紅色聖地,遵義會議會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黨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參觀完遵義會議地址後,接下來我們來到了息烽集中營。在參觀中我們的心靈在震撼。軍統將重慶望龍門看守所稱作“小學”,將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監獄稱作“中學”,息烽集中營則被稱為“大學”,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統局設立的監獄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所秘密監獄。營中處處設立的崗哨,低矮與陰暗的牢房,簡陋的設施,艱苦的生活條件,還有各種刑罰和刑具更是讓人觸目驚心。息烽集中營囚禁了許多著名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如車耀先、羅世文、韓子棟、楊虎城一家、宋綺雲夫婦及兒子小蘿蔔頭宋振中等,無數革命者在這個特殊的戰場,面對敵人的摧殘、非人的折磨,共產黨人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革命大無畏氣概,書寫了悲壯的息烽歷史。

  在這次活動中,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革命鬥爭的艱苦,中國革命政權來之不易;體會到共產黨人的堅強,老一輩用鋼鐵般的意志與敵人做鬥爭;更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和偉大,能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們深感光榮和自豪。作為一名機關工作人員,我們要努力工作為人民群眾當好服務員,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