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閏章的錢塘觀潮

施閏章的錢塘觀潮

  引導語:自古以來,錢塘江潮被譽為“壯觀天下無”的一大勝景。文人墨客筆下關於錢塘江的文章更是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對比學習一下《錢塘觀潮》和《十七日觀潮》。

  《錢塘觀潮》

  施閏章

  海色雨中開,濤飛江上臺。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

  絕岸愁傾覆,輕舟故溯洄。 鴟夷有遺恨,終古使人哀。

  《十七日觀潮》

  陳師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對比賞析

  自古以來,錢塘江潮被譽為“壯觀天下無”的一大勝景。每年農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月十七日、十八日,錢塘江口形成湧潮,高達數米的波濤,宛若“玉城雪嶺”,直立江面,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如此天下勝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傳世詩篇。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七絕《十七日觀潮》(三首之三)與清代詩人施閏章的五律《錢塘觀潮》便是這方面的力作。這兩首詩均描繪了錢塘江潮動人心魄的聲勢,也都造語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盡其妙。

  先看陳師道的《十七日觀潮》(之三)。前兩句巧比妙喻,以一概萬。“漫漫平沙走白虹”,寫錢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著寬闊平坦的江岸奔騰而來。詩人以奔騰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沖天巨浪,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色圓弧,詩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而詩人卻偏偏以“白虹”來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氣勢,此二妙也;虹本來是靜止的,詩人卻將它寫成動態的,用以比喻奔騰的潮水,新穎別緻,此三妙也。

  “瑤臺失手玉杯空”這句以傳說中居住在瑤臺裡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裡的瓊漿比喻波浪翻滾、洶湧奔騰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後兩句“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以倒映在錢塘江中的“晴天”與“晚日”來續寫江潮。這裡,詩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洶湧澎湃,而寫明朗的天空和燦爛的夕陽映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擺來蕩去,一在時浮時沉,彷彿是江潮在搖動藍天,浮沉夕陽,形象生動。尤其是“搖動”、“浮沉”諸語下得精妙,才使整個畫面動了、活了。

  再看施閏章的《錢塘觀潮》。此詩寫詩人雨中觀潮所見所感。

  首聯,緊扣雨中觀潮之特點,以雨為背景,突出“濤飛江上臺”,為下文進一步描繪錢塘江潮的磅礴聲勢作鋪墊。

  頷聯,以千萬匹駿馬飛馳而來比喻錢塘江潮震天動地的`濤聲,以其彷彿席捲著群山奔騰而來比喻江潮不可抵擋的氣勢,與宋代詞人潘閬的詞句“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酒泉子》“長憶觀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將狀寫潮湧之聲勢與吟詠弄潮兒的弄潮之氣魄結合起來。宋代詞人周密的散文《觀潮》有一段描寫弄潮兒的文字:“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著墨無多,卻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弄潮兒披髮紋身、手持彩旗、濤頭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絕。施閏章的這兩句詩描寫弄潮兒,用語更少,別具一格。它寫弄潮兒,卻不明言,而以“輕舟”借代。駕馭“輕舟”的正是勇敢矯健的弄潮兒,故寫“輕舟”,也即寫弄潮兒。不寫斯人,而斯人自見,這是其精妙之處。江潮洶湧澎湃,“絕岸愁傾覆”,可“輕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這裡,詩人未具體描寫弄潮之場面,而以“愁”與“故”相對照,突出了錢塘江潮驚濤拍岸的氣勢,更襯托出了弄潮兒迎潮而上、不畏艱險的氣魄,可謂這兩句詩的又一妙處。

  尾聯,發詩人觀潮之慨。史載,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殺害,他逃奔吳國,先佐吳王闔閭伐楚國,後又佐吳王夫差(闔閭之子)打敗越國。最終,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迫伍子胥自殺,並下令將其屍首裝入“鴟夷革”拋進江中。①後來傳說伍子胥怨恨吳王夫差,死後驅水為濤,因而,錢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稱。②施詩尾聯發詩人觀潮之後的感慨,由觀潮聯想到伍子胥及其傳說,為伍子胥的冤死而鳴不平,筆墨轉換自然,耐人尋味。

  從以上對陳師道《十七日觀潮》(之三)與施閏章《錢塘觀潮》的簡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兩首詩都以生花妙筆狀寫“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江潮,但二者各有千秋。

  陳詩通篇寫詩人觀潮時所見雄奇景象,這在詩中是一目瞭然的。

  施詩則不僅寫詩人觀潮時所見,而且寫其所聞、所感。“海色雨中開,濤飛江上臺”,“氣卷萬山來”,“絕岸愁傾覆,輕舟故溯洄”,這些著重寫所見;“聲驅千騎疾”,這是寫所聞;“鴟夷有遺恨,終古使人哀”,這是寫所感。施詩既繪潮水奔騰之狀,又傳弄潮兒之神,發詩人觀潮之慨,含蘊豐富。就其包孕的內容而言,施詩要勝過陳詩,而僅就寫景而言,施詩與陳詩則各有千秋。

  在摹寫錢塘江潮的奔騰之狀方面,陳詩採用了兩個比喻,一是取喻於自然景象“虹”,二是取喻於神話,一實一虛,虛實結合,取喻精當,想象奇特,極具藝術感染力。施詩也採用了兩個比喻,都取喻於實體“千騎”與“萬山”,正是這兩個貼切生動的比喻,使錢塘江潮震天動地的濤聲與江潮不可抵擋的氣勢更為具體可感。就取喻精當而言,施詩與陳詩實難分軒輊。

  《十七日觀潮》(之三)與《錢塘觀潮》也都注重煉字,且各有特點。前者,“走”、“失手”、“搖動”、“浮沉”等動詞下得精妙,加之巧比妙喻,使得錢塘江潮波浪翻滾、洶湧奔騰、搖落青天、浮沉夕陽的勝景展現於讀者的面前。後者,以“飛”字狀波濤,新穎生動;以“驅”、“疾”與“卷”等字配合巧比妙喻,便傳神地狀寫出了錢塘江潮的磅礴聲勢;以“故”與“愁”字對舉,凸現了弄潮兒迎潮而上,不畏艱險的氣魄。

  【註釋】

  ①見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史記》第7冊,中華書局1982年校點本,第2180頁。

  ②參閱漢-趙曄:《吳越春秋》卷十《勾踐伐吳外傳》;又,馮夢龍、蔡元放編:《東周列國志》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787-792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