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詩集作品

顧城詩集作品

  導語:顧城是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在當代文學史上敘述新詩潮的發展時,都把顧城與舒婷、北島相提並論。顧城作為一個“應運”而生的詩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詩潮的歷史程序,成為其中壯其聲勢的一員,還是其詩歌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詩學意義。下面應屆畢業生小編整理顧城作品目錄。(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主要作品

型別
  
出版時間 作品 出版社
>   1986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上海分店 
1998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年 《》
2007年 《》
2009年 《》
2010年 《》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1年
  
《》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小說 1994年 《》 北京華藝出版社
2012年 《》 江蘇文藝出版社
散文 2011年 《》 江蘇文藝出版社

  【人物簡介】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在當代文學史上敘述新詩潮的發展時,都把顧城與舒婷、北島相提並論。顧城作為一個“應運”而生的詩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詩潮的歷史程序,成為其中壯其聲勢的一員,還是其詩歌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詩學意義。顧城是個感覺至上的詩人。他用靈魂去感受,用心去觀察。顧城屬於那種用靈魂也為靈魂淺唱低吟的詩人,是純粹的性靈的寫作。他的詩歌安靜、舒緩、抑鬱、沉著,又不缺少生氣和活力。顧城之死,成為文學史家的一塊心病。文學史並不是刑事判決書,文學史家也不是道德家,只需知人論事,探究詩人對於詩歌藝術的勞績。

  【自殺爭議】

  顧城留在激流島屋裡的四封遺書,是1993年10月8日下午在出事現場被警察拾取,字跡繚亂,說明遺書是當時倉促寫的。結合他遺書中所言,他是被逼上絕路的,他寫遺書時還想著等會兒最後去看兒子木耳(三木Sam),併為之流淚。從遺書中還可看出,謝燁是將繼續在世上的。否則顧城不會要求把照片手稿等由姐姐保管,更不用點明房子等歸木耳。因為如果沒有了謝燁,房子等必然是木耳的,手稿等當然由姐保管。看來事發突然,不知謝燁最後又帶給他什麼打擊。顧城自盡前向姐姐顧鄉說: “我把謝燁打了”,是有叫姐姐去救謝燁之意的。顧城離世後,謝燁被顧鄉叫來的救護車又轉直升飛機,越過海峽送入醫院後,搶救數小時失敗。顧城四封遺書於當年12月22日由紐西蘭警出示並當場影印送交各方,後經中國駐新使館認證及國內公證。遺書上有陳XX及另一男子原名及身份。第一封遺書原是寫給父母的家信,後劃一橫線,加個“姐”字,寫成了遺書。

  顧城死後,關於他殺妻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解讀。香港拍過一部電影,叫做《顧城別戀》,由馮德倫飾演顧城。反響一般,知道的人不多。按照顧城在自己的遺著《英兒》一書的內容,人們猜測顧城最後的瘋狂是因為一個追逐利益的女人傷害了他,導致他的崩潰。這個女人在顧城的書中被稱為“英兒”,真名李英,曾經是《詩刊》社的編輯,筆名麥琪,在顧城死後,明確表示,反對顧城在遺著中給她貼上的標籤。

  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國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離開了中國,顧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語又不好,從1988年起,顧城開始拒絕學英語,激流島上他是唯一一個不說英語的人。兒子寄養在別人家後,小時候學會的一點漢語漸漸遺忘,顧城與兒子最後已經無法溝通。他作為詩人的生命,在他決定定居紐西蘭起,就已經死亡了。但是,紐西蘭的激流島,在顧城的眼裡,就是他的桃花源,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然而,詩人身份的死亡結局是顧城不曾預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終抱持著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藝術家的優越感和特權意識,但是,在紐西蘭,他能夠發號施令的物件,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離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顯消失,顧城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認為是全世界拋棄了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