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的歷史解讀

《觀滄海》的歷史解讀

  引導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的《觀滄海》抒發了這位政治家的野心,今天我們就《觀滄海》歷史背景進行解讀。

  《觀滄海》一詩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德勝回師中途經(昌黎)碣石山登山觀海所寫。

  這並非臆測推斷,而是通過歷史記載與詩中描述的景物分析得出的結論。《三國志》卷一《魏書一》用了簡練的文字記錄了曹操東征烏桓的過程:“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丁酋,令曰:“吾起義兵誅動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各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諸將或問:“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

  這段文字記載中有幾個要點值得關注:

  1、東征烏桓的出發地與凱旋而歸的目的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北方基本平定。但袁紹的兒子投奔烏桓首領蹋頓,擾亂邊境,劫掠軍民,復圖冀州。為徹底消除北方邊境隱患,以全力以赴統一南方,曹操採納謀士郭嘉的建議,決定出奇兵東征烏桓。之前,即“春二月”他在“鄴”(今河南安陽與河北臨漳縣境內)總結“平叛”十九年的豐功偉績,論功行賞,定功行封。“夏五月”東征大軍是從“鄴”(今河南安陽北與河北臨漳縣境內)出發,經“易”(今保定易縣一帶)“秋七月至無終”(今天津薊縣一帶)這一路線正好穿越今河北省的腹地冀中平原,而回程“十一月至易水”次年初“還鄴”。往返均在今河北省境內,與山東無棣的“碣石山”(馬谷山)相去甚遠。

  2、進軍線路的改變。

  “秋七月”(公曆8月。每年的8月7日至9日是立秋節氣),正是海河流域的多雨季節,經常洪水肆虐。“大水,傍海道不通。”遂請出當地名士田疇問計,田疇作嚮導,引軍出盧龍塞(今遷西喜峰口)經承德地區奔往今遼寧凌源一帶又南下(今遼寧建昌縣南)白狼山,曹操在白狼山上指揮了與烏桓軍隊最大的一場戰役,大勝烏軍,其首領蹋頓及“各王”被斬。取得了東征烏桓的決定性勝利。這一情節說明,曹軍原計劃的進軍路線是“傍海道”(遼西走廊),因大水不通,為把握戰機,才出盧龍塞,開山闢路五百里,如天降奇兵突然出現在敵軍面前,取得了戰術上的主動。因此曹操東征的去程沒有經過碣石山,故《觀滄海》一詩寫於“秋七月”(東征途中)一說,是不正確的。

  3、班師必經(昌黎)碣石山。

  曹操東征烏桓一戰取勝,“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白狼山一戰,曹軍大敗敵軍,蹋頓與諸王被斬,軍民二十餘萬歸附,唯獨袁紹二子、及叛逃烏桓的遼西、北平貴族逃到遼東地區。曹操並未追繳,料定遼東郡的公孫康會將二人斬首,以求平安。此間,曹操大軍整編烏桓降軍,追繳殘餘,九月班師。《三國志》給出的曹軍班師路線只是從“柳城”至“易”,並未提到具體路徑。於是,就有人引經據典的推測,曹軍班師的路徑是去程即“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的道路。以推翻回程走遼西走廊的論斷。其實,這是很荒謬的。

  曹軍班師,必走遼西走廊。其原因有三:一是攻克烏桓後須收復被佔領的失地。當時,幽州是曹操統治的一個州。曹軍來時的路是塞外,不歸幽州管轄。而白狼山以南錦州以西的遼西走廊正是幽州轄區,是曹操的領地。也是原來袁紹之子袁熙的地盤。這一地區正是袁氏兄弟勾結蹋頓侵擾邊境的踏板和根據地,曹軍東征之初選擇這一路徑正是要順路平復此地。來時未果,回程兼得,何樂不為?二是大軍在塞北作戰條件艱苦,環境險惡,南下百里的遼西走廊,則是地勢開闊、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花果之鄉。曹軍奔襲烏桓的北路是崇山峻嶺的塞外,人煙稀少,糧草匱乏。況道路崎嶇,為突出奇兵,糧草輜重沒有同時跟進。打敗烏桓後,後勤供給嚴重缺乏。“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可見當時軍隊的困難情況。這樣的條件下,如再走塞外的荒寒之地,已擴充的二十萬軍隊以及隨隊返遷的十萬幽州民眾則會被餓死渴死。而走遼西走廊,即近路、又可以收復自己的地盤,安頓地方,又有豐饒的物產、水源,後續的供給也因秋季到來雨季過去,傍海大道的通行而銜接上的,故此路是無二選擇。三是遊覽沿海名勝。遼西有秦始皇求仙入海處(秦皇島)及秦皇漢武登臨的碣石,曹操與秦皇漢武品性相似、膽略相近、志向相同。肯定對先人之足跡趨之若鶩,況碣石山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地理標誌之一,對於文化巨匠和傑出領袖人物的曹操吸引力是巨大的。所以,我認為,遼西走廊的“傍海道”是曹操東征班師的唯一選擇,按地理環境來說,那時的“傍海道”,應該就是現在的205國道的大致走向。因此,必須路過昌黎碣石山,登山觀海攬勝、抒發東征大捷、平定北方、成就一統霸業的壯志豪情是情理之中的事。

  4、時間點的`契合。

  曹軍東征的時間是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陰曆五月從“鄴”出發,七月至“無終”,八月“白狼山”大戰告捷,“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十一月至易水”,從上述時間連線上看,曹軍班師走遼西走廊,從“柳城”(朝陽)到碣石山不過五百多里路程,道路並不難走,當時的行軍進度需要十多天的時間,應該在陰曆九月中下旬到達。此時,正是碣石山地區秋高氣爽、日麗天藍、五穀豐登、魚肥蝦美、瓜果飄香的金秋時節。碣石山是出東北關塞進入冀中平原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雄奇峻拔,名貫古今。又距渤海岸邊很近,是登山觀海攬勝的絕好去處。兩個月緊張艱苦的行軍作戰,鞍馬勞頓、人困馬乏,需要駐軍休整,碣石山下也是絕好的營地,進可攻退可守,山海之間有肥沃的平原,糧草供給便利。在部隊休整期間曹操登山觀海,賦詩抒情便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步出夏門行》這一組詩,是曹操詩作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這組詩的寫作背景就是東征烏桓之後,曹操連續取得了平定北方梟雄的勝利,志得意滿,功績卓著,豪情萬丈的藝術表達。其每首詩最後一句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並非無意義的詠歎,(很多解釋文字均如此認為)而是在取得了多少次冒險的戰爭勝利之後,對其命運之“幸”的詠歎。這在《三國志》記述曹操東征後賞賜功臣的的一句話裡就有充分的表露。曹瞞傳曰:“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是說,東征回去以後,曹操詢問出徵前勸諫阻止這次軍事行動的人,眾人不知其故,皆害怕。但曹操賞賜了大家。其原因是,大家勸阻的對,這次行動是一場軍事冒險。雖取得了勝利,是僥倖的是上天的保佑,是不平常的,是一種幸運,故“幸甚至哉”而“歌以詠志”。這一組詩從“東臨碣石”開始一直寫到冬天到達易水的“河朔隆冬”。乃作者抒發冒險東征之後得勝還朝、進而圖謀一統天下的壯志豪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神龜雖壽”等均是這一情懷的表達。這就進一步佐證了《觀滄海》的歷史背景。

  《觀滄海》賞析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執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全詩賞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的執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透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控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