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爐中煤》鑑賞

郭沫若《爐中煤》鑑賞

  《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是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創作的一首新詩,寫於1920年,首次發表在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學燈》上。全詩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託自己的深情和熱望,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愛國的衷腸。這首詩風格豪放、明朗,音調和諧流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郭沫若《爐中煤》鑑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爐中煤

  ——眷戀祖國的情緒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鹵莽?

  要我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樑,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鑑賞

  《爐中煤》是一首飽含眷念祖國情緒的抒情詩。用詩人自己的話說:“五四以後的中國,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聰俊的有進取心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這首詩就採取擬人的手法,用“爐中煤”的口吻向“心愛的人兒”祖國傾訴衷腸,抒發了對祖國的強烈熱愛之情,表達了甘願為祖國獻身的願望。

  第一節,詩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我”正向親愛的祖國訴說著那顆燃燒的赤子衷心,即使化為灰燼也絕不後悔遺憾。第二節“我”向祖國表白自己的心跡,雖然外表有些鹵莽,但胸中卻有“火一樣的心腸”希望不要被祖國嫌棄。接著,寫“我”的重生:本來也是棟樑之材,但被舊制度埋藏不能發揮,心中有委屈、苦悶、彷徨,不過,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變成發熱發光的煤,所以,僅有思念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真誠的奉獻和犧牲,效力之機已來,“我”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結尾與開頭形成復唱,前後呼應,將全詩推向高潮,是詩人愛國主義感情的凝聚點。

  這首詩選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寫於1920,一、二月間,發表在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上。1919年“五四“運動在國內爆發,當時,郭沫若因為遠在日本,沒有能夠親身參加國內“五四運動”,但是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樣地衝擊著他,振奮著他。他看到了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激發起對祖國無限的深情。激動之下,一氣寫成了這首詩。這首詩從主題到題材,從思想感情到表現手法,無不具有強烈的“五四”時代色彩。

  這首詩通篇都是以爐裡燃燒著的煤的口氣來抒寫的。所謂“爐中煤”,已經由詩的副標題──“眷念祖國的情緒”所點明,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指詩人自己眷念祖國的那種感情。

  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建築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全詩沒有一次出現“懷念祖國”的字樣,卻充分表達出詩人熱愛和懷念祖國感情的強烈和深切。“爐中煤”的意象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

  詩裡用“爐中煤”的熊熊燃燒象徵著詩人願為祖國獻身的激情,這個比喻把感情的熱烈程度傳達出來了。透過通紅的煤火的形象,我們彷彿直接看到了詩人那顆愛國赤心,這顆心真象熊熊燃燒著的爐火一樣。“煤”一燃燒起來,會把光和熱帶給人間,自己卻化為灰燼,不保留任何東西。這也使我們有可能作出這樣的想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是無代價的,只要祖國需要,詩人可以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爐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樣的心腸”象徵勞苦大眾“卑賤.”的地位和偉大的人格,“爐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詩人所代言的勞動人民,詩裡還寫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過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這種寫法使作品更加真實,還包含著更深一層的雙關含義: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來象徵詩人的愛國感情也曾經長期深深地埋藏在心裡。只有到了“五四”時期,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衝將出來,象“煤”一樣地“重見天光”。詩裡寫的“自從重見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這實在是詩人情不自禁的內心流露。詩人在這裡把個人命運跟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表達了在新的時代想為祖國幹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強烈願望。也象徵勞苦大眾中潛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將要釋放出來。。

  “女郎”這一意象暗示詩人對祖國的愛有如情愛一般熱烈,“年青”一詞則暗示了祖國在五四革命時代裡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這裡將“五四”後新生的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已超越了一般的寬泛的愛國主義而上升到革命的、具有特定階收和時代內涵的、思想高度,因為這個比喻,表現出作者對封建的落後的舊中國的否定和批判,對新生祖國的肯定和讚美,並從革命運動中看到了前途和光明。

  這首詩構思自然新穎,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獨特想象,以煤自況,寄寓著詩人以身許國、積極進取的愛國情懷,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自我覺醒,也體現了詩人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爐中煤》把祖國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國傳統詩歌的精華做為養分,繼承和發揚了屈原《離騷》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濃郁,便於表達深深的眷念之情。

  在中國的思鄉愛國的詩作中,《爐中煤》不是第一篇,也不是最後一篇,但它用情歌戀歌的方式來表達眷戀祖國的情緒,用煤的意象形象,生動,恰切,頗具現代感,這就使其成為思鄉愛國的詩篇中最具特色的一篇,郭沫若用以上富於獨創性的藝術手法吧“五四”青年愛國激情寫的既含“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纏綿繾綣,又有“亂世驚恐,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懷激烈,使詩“雄”“麗”並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