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詩歌《哀的美頓書》賞析

郭沫若詩歌《哀的美頓書》賞析

  哀的美頓書

  郭沫若

  哀的美頓書已西,衝冠有怒與天齊。

  問誰牧馬侵長塞,我欲屠蛟上大堤。

  此日九天成醉夢,當頭一棒破痴迷。

  男兒投筆尋常事,歸作沙場一片泥。

  1913年,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援下,摘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加快了反革命復辟的步伐,他為了早日黃袍加身,更加奴顏媚骨地投靠洋人,出賣民族權益,在短短几年中,就與各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上百個不平等條約,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帝國主義無暇東顧之機,大肆加緊了畏略中國的活動,看成獨城中國的“天佑良機”,不僅乘機佔領山東,想一口吞下東北,還凱敘轉一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面交了 “二十一條”。照會用紙上面,印有無畏艦和機關槍的蠻橫暗示,企圖對我施加軍事壓力。5月7日,日本政府對中國發出了最後通碟。5月9日,袁世凱政府正式接受口本的最後通牌。“二十一條”賣國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寧為中華鬼,不為日本奴”的怒吼聲震動了全國。留日學生也無不義憤填,同仇敵枚,紛紛回國抗議日本滔天罪氛郭沫若是其中之一。

  詩的發端兩句,開門見山,直陳其事,情露紙背,慷慨悲歌,顧不得律詩的音韻平仄,直用西文譯音“哀的關頓”入詩。用西語譯音入古體律詩實為罕有之事。哀的關頓書,即Ultimatum之音譯,意為最後通牌,是為外交文書之一種。其意是說,日本的最後通碟已經向中國發出了,對於日本這種橫蠻無理的要求,我憤怒無比。日本在東,中國在西.故日“已西”,已向西(中國)發出。根據“書已西”,可知詩人當時已在日本。“衝冠有怒與天齊”,是突然的訊息所引起的激怒情緒。怒發而衝冠,言其怒極之狀,再誇張一筆“與天齊”更為突出,既深化了情緒,又富於浪漫色彩。

  次聯兩句緊承首聯而下,把首聯鋪開的怒髮衝冠之氣拓展開去,深化下去。明確表示,誰敢於侵犯我國的神聖領土,我就決心為國為民斬除害蟲。為了強化這種情緒,詩人順手拈來兩個典故,大大豐富了詩意。一個借用匈奴南下牧馬侵犯邊塞、入侵國土典故。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此處暗指日本以“二十一條”達到亡我中華的狼子野心。一個借用晉人周處勵志為善,上山射虎,下海屠蛟,耿直燒勇,戰死沙場為民除害的故事,來比喻自己願為國家民族斬除禍根的決心,表示“慨當以慷”的思想。“愛國”、“恨敵”、“悄怒”、“決心”都是比較念、抽象的詞,缺少具象感,透過“牧馬畏長塞”、 “屠蛟上大樊”兩個典故就把“愛國”、“恨敵”、“憤怒”、“決心”等拍象的念和情緒變成了具體的'行動,富有形象感。

  第三聯具體寫情緒的曲折變化。“九天”,即九重天。指詩人從5月7日山日本返上海,“在上海的客棧裡呆了三天”,“又跟著一些同學跑回日本”。此次回國抗議日本的強盜行為,心中懷著取消“二十一條”的強烈願望,結果卻成了九天迷夢。留日青年學生滿腔愛國熱悄,而段祺瑞政府卻以欺編、敷衍的態度,要他們“回到日本安心學習”,一腔熱血驟然冷卻,猶如做了一場醉夢一般。日本政府的最後通牌,中國政府對不平等條約的承認,給愛國青年當頭一棒,打破了他對段政府的幻想和痴迷。

  最後,“男兒投筆尋常事,歸作沙場一片泥,收束全落點出題旨。雖是詩的尾端,然而在詩的旋律上卻是高潮,在高潮上嘎然結束,結束得鏗鏘有力、氣勢雄渾。這時詩人直抒胸懷,愛國熱情,炎炎逼人,赤子之心,灼然可見。有志男兒,從軍報國尋常事情,為了祖國獨立,就是變成沙場泥土,也在所不靜。豪雄之氣,滋於字裡行間,十分感人。

  這是一首鋪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抒懷之作,詩人矢志獻身祖國的壯志紊情,縱情抒寫,赤子之心,猶如萬解泉浦,奔瀉而出,一個熱血男兒的光輝形象在五四浪潮的推動下出現在中國詩壇。詩寫作技巧的特點是以議論式的抒懷為主,這種議論不是抽象化、念化的說教,而互在揭示內心世界,;.劃詩人的自我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詩的感倩色彩強烈,激情如火,紊氣如虹,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旋律高昂起仇具有排山例海之勢,讀之使人心潮難平。

  【知識拓展】:

  人物評價

  如果他說了十句,只有三句對了,那七句錯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辯證,那說對了三句,就為同時代和以後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聞一多評)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採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中國科學網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