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1972年詩作

顧城1972年詩作

  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顧城1972年詩作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顧城《夜歸》】

  只剩下一串路燈

  樹影親切又陰森

  遮斷了街旁的小徑

  我的心發熱又發冷

  忍受著希望的楚痛

  【顧城《小樹》】

  不安地在街頭停立

  市場在輪鏡中

  旋轉得無聲無息

  小樹剛想問路

  便招來一陣唾棄

  真理剛貼出廣告

  叫做:不許懷疑

  【顧城《找》】

  我在一堆稿紙中亂翻,

  尋找往日歡樂的詩篇。

  誰知歡樂並不是永遠閃光的金箔,

  早已長滿了遺憾的鏽斑。

  拓展:人物評價

  沈奇(當代詩評家):在充滿觀念困擾和功利張望的當代中國大陸詩壇,顧城詩歌之“精神自傳”性的、如“水晶”般純粹與透明的存在,標示著別具意義的精神鑑照與美學價值,輕鬆自如地創造出了一個獨屬顧城所有的詩的世界。當代漢語詩歌藝術在顧城這裡回到了它的本質所在:既是源於生活與生命的創造,又是生活與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

  何言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顧城以其孩子般的詩思和語體構造了一個詩的天國,這樣的天國,正因為其高於世界,而又面向著人類,所以在實際上,又與我們的塵世存在著緊張。

  張清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唯道德論的角度看,顧城也許不應該被寫在這裡,但是從一種更大意義的悲劇和詩意的層面上理解的話,他就變得很有必要。顧城文字的影響力幾乎超過了所有當代詩人,這是我們無法將他繞開的理由。他的精神現象學意義雖然有更多負面的角度,但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歌中也包含了更多幽暗的和深淵式的'人性複雜內容,使其單純的表達中蘊含了豐富的資訊。

  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顧城貢獻是相當大的,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