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別董大

古詩別董大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別董大,歡迎閱讀與收藏。

  別董大【其一】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古詩別董大的詩意: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離別,勸慰,曠達。

  名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處

  唐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註

  不必擔憂您前去的'路途沒有知己,普天之下誰會不敬重你呢!

  說明

  這首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這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賞析

  送別詩詞多纏綿柔婉,少慷慨豪放,這首詩就屬於後者,因此顯得風格獨特。

  詩的前兩句描寫送別時的外在環境。黃雲密佈,落日昏黃暗淡,正是要孕育一場大雪。才感受到北風的刺骨,才看到大雁南歸,大雪就忽然飄落,紛紛揚揚,剎那間天地一色。這兩句寫冬景,晦暗寒冷,有點沉悶。雖然沒有涉及到人世滄桑,已使人置身風雪之中,聽北風呼嘯,望大雁南翔,看黃雲密佈,似聞壯士長嘯之聲。此處極言送別環境之惡劣,襯托出下兩句轉折之妙。更多有關離別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突然一轉,不寫在此種晦暗寒冷環境中淒涼的心境,而轉為對朋友的積極勸慰。你不要擔心此去沒有知己,憑你的才氣,普天之下有誰不知,有誰不曉呢?此時,作者與朋友都處於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本應惺惺相惜,共同扶持,卻面臨各奔東西的情景,其心中的悲傷是可想而知的。作者卻發出豪言,努力勸慰朋友,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

  這兩句詩,不僅緊扣董大天下傳揚的著名琴師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闊大深遠。

  創作背景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747年),送別的物件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天寶六年冬,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作者簡介

  高適像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8]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