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杭州春望》譯文及賞析

白居易《杭州春望》譯文及賞析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和“詩王”之稱。下面給大家分享一首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做的一首詩歌,歡迎閱讀!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創作背景】

  白居易自穆宗長慶二年(822)秋至長慶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詩即作於是時。

  【註釋】

  ⑴望海樓:作者原注云:“城東樓名望海樓。”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殺害。伍員逃到吳國,吳王闔廬打敗楚國,又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因受讒毀,為夫差所殺。民間傳說伍員死後封為濤神,錢塘江潮為其怨怒所興,因稱“子胥濤”。歷代立祠紀念,叫伍公廟。連立廟的胥山也稱為“伍公山”。

  ⑷蘇小:即蘇小小,為南朝錢塘名妓。西湖冷橋畔舊有蘇小小墓。

  ⑸紅袖:指織綾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一八說:“杭土產綾曰柿蒂、狗腳,……皆花紋特起,色樣織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鋪門前的酒旗。沽酒:買酒。

  ⑻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案此二句寫杭州的風俗特產:誇耀杭州產土綾“柿蒂”花色好,市民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

  【譯文】

  杭州城外望海樓披著明麗的朝,走在護江堤上踏著鬆軟的白沙。

  呼嘯的錢塘濤聲春夜傳入伍員廟,嬌嫩的綠柳春色包蘊在蘇小小家。

  紅袖少女誇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

  是誰開闢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

  【賞】

  首聯,先推出“望海樓”“護江堤”,是因為樓高、堤長足可貫領通篇,它們在輝彩早、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襯成一派麗暢朗的氣氛,漸啟以下佳境。在這裡,“照”樓曙色和光屬客觀現象,“踏”堤遨遊則是遊人的興趣,一靜一動,皆從詩人眼中見出,緊扣題目的“望”字。詩中原注:“城東樓名望海樓”,又杭城臨錢塘江,故築堤。次聯轉過一層,始引出顯著的季節特徵:春潮洶湧,夜濤蕩,聲響直振吳山頂的伍公廟;柳枝掩映,蘇小家正當新綠深處,春光似乎就凝匯在她如花的年華和火一般的熱情裡……這兩句聲色交織、虛實相襯,分別從視聽感知裡生髮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聯想,一併融進涵納著深沉悠遠的歷史內容的“伍員廟”“蘇小家”裡,使古老的勝蹟超越時空,帶上了現實感,並給讀者以審美的愉悅。

  第三聯從前面連輻直下的四處景點移開目光,注視到民俗人事上來。江南絲織業盛,故詩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物產》記載,這是綾的花紋;又當地產美酒,詩中亦自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這裡特以二者並舉,描寫杭州女工織藝的精巧和當時人們爭飲佳的`民俗風情,勾勒出榮興旺的社會景象。而“紅袖”與“青旗”、“柿蒂”與“梨花”的顏色對照、品物相襯,更象一幅工麗雅緻的畫圖,流溢著濃郁活潑的生活情趣。尾聯以登高遠所見的闊大場景收束,暗與首句照應。“湖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兩旁雜花草木密佈,詩中自注說:“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請看,滿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飄動,白堤上煙柳蔥,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綠色飄帶。上句就“誰開”提唱,故設問答,接著用了“裙腰”這個絕妙的比喻,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西湖,彷彿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妙齡少女的化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