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精選5篇)

《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精選5篇)

  《夜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透過描寫“夜雪”,透露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 篇1

  夜雪

  已訝衾枕冷⑴,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⑵,時聞折竹聲⑶。

  【註釋】

  ⑴訝:驚訝。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白話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積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賞析】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透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這首詩樸實自然,詩境平易,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 篇2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賞析:

  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描寫的是“夜雪”,全用側面烘托手法。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在眾多的詠雪詩中,此詩新穎別緻,清新淡雅,韻味無窮。

  首句從感覺寫起,透過冷不僅點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次句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雪深,是積雪的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三四句是從聽覺的角度著筆,深夜傳來了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的有增無減。“折竹聲”於深夜時聞,襯托了冬夜的寂靜,也暗示出詩人一夜無眠。這不只是因為“衾枕冷”,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 篇3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

  夢中醒來,驚訝地發現被子冷冰冰,

  抬眼望去,卻見窗戶被映得亮堂堂。

  這才知道,在夜間下了好大一場雪,

  不時聽見,院中竹子被壓折的聲響。

  帶你讀

  雪,如同冬天的精靈,當它悄悄來臨的時候,總會帶給人驚喜。古往今來,吟誦雪的名篇佳句很多很多,但以《夜雪》為題的詩作卻不多見。

  夜色沉沉,四周寂靜。已經入夢的人們,怎能知道雪花正飄飄灑灑,漫天飛舞?哈哈!詩人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目不見雪,卻能寫出雪的大。半夜被凍醒,正在疑惑,望見窗戶上明晃晃的一片。哪兒來的光?哦,是層層積雪強烈的反光,給暗夜帶來了光亮。側耳聽聽,“咔嚓咔嚓”,什麼聲響?哦,是院中的竹子,竟然一根根地折斷了。雪一定是很厚很厚,才能把那麼柔韌的竹子給壓折了呀!好了,讀到這兒,在你的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天地間,一片一片一片……數不盡的雪花快活地飄飛著,輕盈地舞動著,靜悄悄地落到山崗,落到樹林,落到人家的屋頂……一層又一層。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它們已經讓世界改變了模樣。好大的雪!好美的雪!雖然不能奔出屋去跟它們熱烈擁抱,卻已經在遐想中心馳神往。

  詩人多麼了不起!只不過廖廖二十字,就能引發這麼多的想象,就能帶來這麼多的感受。讀讀背背,把這二十字印在腦子裡吧,等你再打一些,等你碰到那麼一個時刻,你就會懂得它們全部的妙處。真的!

  《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 篇4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雪》句解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透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夜雪》白居易全詩賞析 篇5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雪》句解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透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