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語言的音樂美

白居易《琵琶行》語言的音樂美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描寫琵琶演奏的絕佳作品。

  《琵琶行》再現了作者被貶謫九江郡司馬期間,送客湓浦口與友人分別時,在船上遇見一個長安彈奏琵琶的歌女演奏琵琶的情景。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後面長詩的基本內容。作品藉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白居易個人在政治上受打擊、遭貶謫的抑鬱悲悽之情。

  音樂有聲無形,只能訴諸聽覺,一般用文字極難表現。但是《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以人們日常所聽到的聲音作喻,喚起了讀者的經驗和聯想,使人如人其境,如聞其聲。《琵琶行》通篇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有節奏感,很有音樂美,彷彿是天籟之音,又像是大自然造化出來的,其語言充滿了音樂美感。

  《琵琶行》的語言是非常美的,詩人白居易在描寫琵琶樂曲時,善於藉助語言的特點,運用一系列生動貼切的比喻。把抽象無形的、難以捉摸的樂聲化作一組組活生生的畫面,使抽象的音樂變成了讀者易於感受的具體形象。試看《琵琶行》中是如何運用比喻來以聲擬聲、以聲喻聲地描寫音樂的。琵琶女的演奏可以說很絕,“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但是,作者白居易的語言描寫毫不遜色,而且還更絕,在他聽了琵琶女的演奏後,他這樣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在這裡,白居易將琵琶的音樂聲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還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玉盤的音響,這琵琶演奏的音樂是何等美妙啊。“問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詩中還運用“問關鶯語”、“幽咽泉流”喻曲調流轉和凝澀;“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又用“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喻琵琶曲調的高亢雄壯激越。這些對琵琶聲音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極盡以聲擬聲、以聲喻聲之能事。

  琵琶女的琵琶聲在詩人白居易的筆下,透過語言描寫的以聲擬聲、以聲喻聲,讓我們感到其旋律時而沉重響亮得像急風驟雨,時而又纏綿輕柔得像竊竊私語;時而像珠落玉盤那樣清脆錯雜,時而又像冰下泉流那樣慢慢低咽。此間,彈奏樂曲在經過極為短暫的“凝絕不通聲暫歇”之後,陡然又迸發出一陣清脆激越的最強音,好似銀瓶乍破,水漿進濺;又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真乃絕筆、妙筆生花。

  總之,從這些精湛、高超的比喻中,讓我們宛似身入其境,和詩人一起在聆聽那美妙的琵琶聲,不僅真切地感受到了樂聲的抑揚頓挫,而且還對當時的演奏情形產生了嚮往,激發出了我們的種種聯想和想象,從而讓我們欣賞、領悟到了音樂的無窮妙處。

  《琵琶行》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白居易是帶著無限的感情與情思去聆聽、去書寫琵琶語的。他以聲表情,以情繪聲,詩歌中承載著詩人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彈奏者的同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悵惘,讓讀者讀來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它將一曲琵琶和女主人公的性情緊密結合起來,透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讓人們從這娓娓的樂曲聲中,去體味演奏者複雜深沉的感情,讓讀者讀之能與之同喜、並與之同悲。例如琵琶女演奏剛開始,“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醞釀著自己的情思;當樂曲“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時,此時琵琶女的彈弦過程就是她抒情的過程;接下來“輕攏慢捻抹復挑”、“曲終收撥當心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了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出了琵琶女內心感情的波瀾。彈奏者如此深情,聽者自然亦能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溼”,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了詩人、座上客感情的共鳴。

  我們應看到,正是琵琶女的這種“多情善感”,才使琵琶聲產生了那麼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從上面白居易的詩句描寫中,我們既感受到琵琶聲中寄託著彈奏者琵琶女的深沉情感,同時又感覺到其中也飽含著聽者在對音樂形象的領悟中,“意與象通”的情感活動,詩人以聲表情,以情繪聲,這種聲情結合的手法,達到了彈者與聽者的感情交流,讓人產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共鳴。

  《琵琶行》的語言韻味十足,白居易在描寫琵琶樂曲時,以無聲寫有聲,透過烘托的技法,用有限的文字傳達了琵琶聲中的情思。讓人產生無限的美感,正如宋代詩人梅堯臣所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白居易逼真地再現了琵琶夜彈的情景,其所表達的意思完全超越了有限的文字。白居易常以無聲來寫有聲,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樂曲停止了,但聽者對樂曲的藝術感受和欣賞並未隨之結束,白居易巧妙運用樂曲休止時的餘韻來增強樂曲對讀者的藝術感染力,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廣闊的藝術想象的天地,這種虛中見實的表現方法,增強了音樂的藝術感染力,產生了曲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詩中為了烘托出琵琶樂曲的美妙迷人,首先從聽者的主觀感覺下筆,正當主客在“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淒涼氣氛中“醉不成歡慘將別”之時,那知“忽聞水上琵琶聲”,這迷人的琵琶樂曲讓“主人忘歸客不發”,也使他們從“醉不成歡”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於是,琵琶女有著彈奏琵琶的高超技藝的印象便在送別的主客雙方的感覺中形成了。在這裡,白居易是透過寫自己的心靈感受來烘托出音樂的情調和色彩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聲”等詩句穿插於琵琶女彈奏前、續續彈、間歇、高潮時,如草蛇灰線,一情以貫之。白居易透過側面描寫自己的感受,以表現琵琶女彈奏音樂中飽含的淒涼悲苦愁恨之情,引起詩人共鳴,從而暗釦“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境。

  此外,詩人還以環境氣氛的描寫,側面烘托出琵琶樂曲的出神入化。正當樂曲在激越而強烈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時,作者還添上了這樣的神來之筆:“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曲琵琶是停了,可是周圍船艙裡的聽眾還是如痴如醉,沉浸在那出神入化的音樂藝術境界中,因此無人說話、萬籟俱寂,只有一輪秋夜的明月掛在空中,映在江心,使江水顯得一片白亮。這樣透過描寫周圍環境的寧靜,來襯托出琵琶樂曲的巨大魅力,傳達出那種“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情味,從而給詩作中整個音樂形象的描繪補足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琵琶行》的語言的音樂美,還表現在詩中疊音字的妙用上。恰如其分地使用疊音字,既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具有形象性,又能使語言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優美動聽,具有音樂性,從而使作品充滿了音樂的美感,別具一種節奏鮮明、和諧悅耳的音樂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疊音字運用是非常成功的,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在這裡,詩人用“嘈嘈”來形容大弦熱鬧的聲音,使人如聽打擊樂,能夠攝人心魄;用“切切”來形容小弦幽細的聲音,使人如聽輕音樂,能夠陶然忘情;然後,“嘈嘈”、“切切”的大弦、小弦交錯在一起,又使人如聽一首美妙的交響曲,產生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藝術效果。這幾對疊音字的使用,使美妙的琵琶聲具體可感,縈迴耳際,不絕如縷,給讀者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總之,白居易渾厚純熟的寫作手法和善於捕捉細節的敏感度,使他把《琵琶行》寫得繪聲繪色。其語言的音樂美,充分展現了其精湛的詩歌藝術手法,讓《琵琶行》成為了千古絕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