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恨歌》原文和翻譯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和翻譯

  《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白居易《長恨歌》原文和翻譯,歡迎閱讀。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采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扇,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長恨歌》譯文:

  漢家的皇上看重傾城傾國貌,立志找一位絕代佳人。可惜當國多少年哪,一直沒處尋。楊家有位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裡沒人見過她容顏。天生麗質無法埋沒,終於被選到皇上身邊。她回頭嫣然一笑,百般嬌媚同時顯現出來。六宮的粉白黛綠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正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她肌膚如凝結的油脂。侍女扶出浴,正嬌懶無力,初承恩就在這一時。花一般容貌雲一樣鬢髮,金步搖在頭上顫。美好的春宵,春宵太短!太陽多高天於才睜眼,從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見面。追陪歡樂,伺候宴席,她總在皇帝身旁轉。春天隨從春遊,夜晚也是她獨佔。後宮美人兒三千人,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宮的夜晚,她妝飾好了去伺候聖君。玉樓中宴會,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羨人呀,一家門戶盡生光。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腸,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避暑的驪宮,高插雲霄。宮中仙樂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宮裡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皇家城闕煙塵出現,天於的大駕,一千輛車,一萬匹馬,逃往西南。才走到百來裡,走走又站站。六軍不肯前進可怎麼辦?宛轉蛾眉竟死在皇上馬蹄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皇上掩著臉,想救救不了,回頭看,眼淚和血一起流。棧道插雲彎彎曲曲上劍閣,風颳起黃塵格外蕭索。峨眉道上沒多少行人,天於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談薄。蜀江水這麼碧綠喲,蜀山這麼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懷念情思難斷絕。離宮看見月光是傷心顏色,夜裡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聲息。

  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聖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裡──叫人徘徊不忍離去。馬嵬坡下泥土中間找不著了,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淚灑衣襟,向東望,信馬由韁回京城。回來看看宮苑園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宮翠柳依舊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臉,那柳葉多像她的眉,見花見柳怎叫人不落淚。怎不感觸啊,在這春風吹開桃李花的日子,在這秋用打梧桐落葉的時辰!太上皇住南內與西宮,秋草長閒庭,不掃它滿階落葉紅。當年椒房間監青眉已老,梨園弟子頭上白髮初生。晚上螢蟲飛過宮殿,太上皇悄然憶想。夜裡挑殘了孤燈睡不著,只聽宮中鐘鼓遲遲敲響。夜這麼長,看看天上銀河還在發光。天快亮,還不亮!霜這麼重,房上鴛鴦瓦這麼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你死去了,我還活著,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

  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把亡魂招致。可感動的是上皇輾轉懷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尋覓。他御氣排雲像一道電光飛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仙山樓閣玲瓏似朵朵彩雲,有許多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雙成。她聽說漢家天於派來了使臣,不由驚斷了仙家九華帳裡的夢。推開枕穿上衣下得床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開啟。只見她頭上雲髻半偏,剛剛睡醒,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著她的仙衣飄飄旋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一雙眼淚落下來,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著雨。她含情凝自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昭陽殿裡的恩愛從此斷絕,蓬萊宮裡的日月這麼漫長!往下看人間,只看見雲霧看不見長安,只能將舊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還。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一家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話兒緊要,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裡沒人我們兩個話悄悄:在天上我們但願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願水做連理枝條。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長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除的那一朝。

  拓展閱讀:淺談白居易《長恨歌》的價值。

  《長恨歌》這首長篇敘事詩,在一氣舒捲之中,有著曲折離奇、自具首尾的情節描寫和完整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而在語言音節上發揮了樂府歌行的特點,顯得特別流暢勻稱,優美和諧。由此被後人奉為古代長篇歌行中的絕唱,關於它的價值後人一直在研究探討,隨之也不斷地有一些新認識,這篇論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對歷史的重構體現作者的歷史觀和現實觀”方面來闡述我對《長恨歌》價值的新認識。

  白居易《長恨歌》四分之三的篇幅是描寫男悲女怨的悵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然而讀完全篇,卻又並不讓人哀哀欲絕,橫生一種詛咒人生的悲感。恰恰相反,透過李楊的悲劇,我們還能分明感受到唐明皇那份思念裡的傷感充滿了才子式的儒雅風流,那見月傷心、聞鈴腸斷的多情善感,那耿耿星河悠悠生死的魂牽夢縈,都是文人的本色,這既是唐明皇才子本性的體現,也是作者文人特質賦予的結果。所以唐明皇的傷感並不單純,多了一種文人式的風流,特別是他那種既痴心又痴情地等待楊玉環的魂魄能夠入夢的痴迷情態,格外令人感動,也更鮮明地印證著他那感傷中的美麗和美麗中的感傷,這使唐明皇這一形象極富於多層次的美感。而楊玉環在經歷了那既殘酷又讓他心寒的馬嵬事變後,並不怨恨當時“掩面救不得他”的唐明皇,反而是不棄舊物,不忘舊盟,不斷舊情。李楊的愛情悲劇衍化到此時,已有了一個質的昇華和飛躍,他們之間的戀情飛昇到一個真情相礪、痴情相得的理想的愛情境界,成為一種忠貞的愛情。然而這忠貞的愛情只是一種被白居易充分理想化了的愛情,李楊間際遇糾葛,準確地說原本只是一個故事而絕非愛情,白居易不過是藉助這個故事的軀殼,吹噓進了浪漫的情思、詩意的幻想和美好的願望,所以,李楊間悲歡離合的故事,已經被白居易充分地詩化美化了。

  這詩化美化的具體內容是豐富而複雜的,或來自於民間的傳說,或來自於白居易自己慘痛的婚戀悲劇,如白居易在青年時曾與一位叫湘靈的姑娘有過刻骨銘心的熱戀,後來由於社會和家庭的阻力而被迫分手,這樣他就在經意和不經意之間,把自己這一段慘痛的人生經歷及其感受,融入《長恨歌》的創作裡,這就又有了奪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的特點,就遭遇了婚戀的不幸且痛徹肺腑這一點說,白居易是把唐明皇看成了“同為天涯淪落人”,自然會產生一種惺惺相惜的深切同情,當然也就在《長恨歌》的描寫裡,傾注了他的全部熱情和真情。那“恨”是樂極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痛,恨永久。這便是詩題裡恨的豐富內涵及其特點。

  在《長恨歌》裡,白居易先以旖旎華麗的情思和辭采,寫出了楊貴妃那嬌豔驚人的美和嬌媚可人的美。你看她春風得意時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只那淺淺一笑,就流溢位讓人無法抗拒、令人神魂顛倒的嫵媚,這是貴妃自身“一笑”與“百媚”的對比,同時也是極為傳神的誇張;而這“一笑”的頃刻之間眨眼之時,又立刻讓六宮三千佳麗黯然失色自慚形穢,這也是貴妃與環境的極化對比,這又一重對比也包含著給人印象深刻的誇張。在貴妃這美豔絕倫的描寫裡,寄寓了白居易為代表的一批中唐文人普遍都有的以風流才子自命的心理,他們不僅需要真情慰心,也需要美色娛目。

  以才子自命,當然更關注自己個人在現實的感受和享受,更注重自己個性情緒上的撫慰和滿足。特別是一個紅塵裡的紅顏知己。這位紅顏知己已是中國文人處於感傷心態時的最佳撫慰者,衍化到後來,竟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唯有在這紅顏知己的真情撫慰下感傷才能獲得消釋和平復,也正是在這紅顏知己的真情撫慰下,感傷也變得風流而美麗。

  中唐的文人們品嚐著人生的各種失意,面對這種種失意,中唐又人已無力也無心做出盛唐文人才有的耀眼抗爭,他們既源於這失意而無奈傷感,也在這失意的體味飲恨中獲得一種詩意的悲慨悲感,既以此自娛,亦以此娛人,中唐的文人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對窮苦之音易好、富貴之音難工的文化心態的認同。在婚戀的層面上感傷、感慨著人生的悲歡。

  綜上所述,從“對歷史的重構體現作者的歷史觀和現實觀”方面探索了《長恨歌》的價值,它被後人奉為長篇歌行中的絕唱,還有一些價值值得我們去探討,如敘事藝術方面的創新,語言的優美明麗和運用對偶、排比、頂針等修辭手法的嫻熟圓美。

  《長恨歌》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詩歌風格

  2、瞭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3、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4、品味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5、熟讀成誦《長恨歌》

  教學重點

  1、瞭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2、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3、品味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2、品味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絡,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背景介紹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已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三、介紹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說有這樣的

  文筆,居長安不難。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歲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後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願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楫。卒年75歲。

  四、詩歌分析

  1、長恨歌,就是歌長恨。恨是什麼意思?恨什麼?為什麼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楊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劇的製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詩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皇之長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金闕西廂叩玉扃,教小玉報雙成。

  道士幫助皇找到楊女。——過渡,浪漫主義手法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楊女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楊女之長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明題旨,回應開頭

  2、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皇之長恨: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瀰漫,曲折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雲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淒涼與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行宮見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圓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啊。夜雨聞鈴,定然有風,有風而鈴聲聞,可見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涼。風聲,雨聲,鈴聲,清晰入耳,聲聲擾人心緒,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白居易《長恨歌》評價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一、詩歌內容簡析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寫了李隆基與楊玉環的相識、享樂及玉環的貌美、得寵。

  (一)兩人相識

  作品中兩人是這樣相識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即楊玉環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然後透過選秀,被李隆基看中。實則兩人是這樣認識的嗎?楊貴妃本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小名玉環,自幼由叔叔養大。開元二十三年,被封為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後,先出家為道,號太真,至天寶四年納宮中,冊封為貴妃,受到玄宗的極度寵愛。李商隱的《龍池》詩:“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最後兩句寫夜半後,宴罷歸來,宮中的銅壺滴漏聲綿綿不絕,心中無事的薛王痛飲後早已睡去,而壽王卻徹夜難眠,一個“醒”字非常警策,可見其當時的痛苦情狀。所以作者所寫與史實是不符的,完全是出於政治的避諱。

  (二)貴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採用誇張、對比的寫作手法,集中描寫了貴妃之貌美。無論是白居易的描述,還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貴妃的貌美都是比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豔;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但整體看,貴妃貌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豔”之美,宋代人在《楊太真外傳》書中介紹,玉環與玄宗翻書,翻到《趙飛燕外傳》,說漢成帝給趙飛燕造了避風臺,玄宗說:“爾則任吹多少”;二是貴妃的皮膚特別白皙,作品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寫語句。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每有汗出,細膩而多香,或試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三)貴妃受寵

  首先是自己受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貴妃與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磕磕絆絆的時候。史書記載貴妃與玄宗有兩次比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寶五載,貴妃因“妒悍不遜”,被玄宗趕回了孃家,後因高力士建議,玄宗接回,貴妃“伏地謝罪”,二人合好,從此“後宮莫得進矣”;第二次是天寶九年,因貴妃“復忤旨”,後來貴妃送給玄宗“一縷青絲”,從此玄宗對貴妃“寵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楊玉環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顯赫,讓人羨慕。楊玉環冊封為貴妃後,玄宗又追封其父為太尉、齊國公,其叔為光祿卿,堂兄弟楊17官鴻臚卿,楊17為侍御史,楊釗賜名國忠,封魏國公,丞相;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

  (四)奢靡享樂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等句,反覆渲染玄宗得貴妃以後,如何縱慾行樂,如何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誤國。事實上,玄宗與貴妃在華清池沐浴之場景確實是比較奢華的,溫泉沐浴是有等級差別的,第一級別是御湯―九龍湯、蓮花湯,皇帝專用,第二級別是貴妃湯―海棠湯,楊貴妃專用,第三級別是太子湯,第四級別是公共溫泉。雖然,玄宗與貴妃過著歌舞昇平的奢華生活,但二人在藝術創作方面卻是志同道合之人。據唐人著錄的《開天傳信記》記載,天寶年間,玄宗上朝聽政捂肚子,高力士問其原因,皇帝說昨晚夢見一曲子,沒來得及記下,笛子放在肚子處,剛才是一邊聽政,一邊按笛眼,把這首曲子記下來。玄宗還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貴妃則在舞蹈方面造詣極高,她將《霓裳羽衣曲》變為了舞曲,進行領舞。根據唐99李浚《松窗錄》的記載,當李白將《清平調詞三首》獻給皇帝的時候,貴妃則“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而玄宗則“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夜雨聞鈴腸斷聲”,敘述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出逃,馬嵬縊妃事件,玄宗與貴妃在馬嵬驛生離死別的場面。“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到馬嵬驛時,禁軍將士不滿情緒高漲,將領陳玄禮代表將士請誅楊貴妃,玄宗無法,只好賜楊貴妃死。“黃埃散漫風蕭索”,“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透過環境的描寫,寫出了玄宗在西南行軍的路上及在蜀地時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轉回龍馭”至“魂魄不曾來入夢”,書寫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思念。

  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群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少”的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另外,從“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語句中,一方面說明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至極、度日如年,一方面也側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獨的生活。

  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行動寫人,寫出了貴妃內心的焦急與迫切;“雲鬢半偏新睡覺”,“風吹仙袂飄飄舉”,“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見情,描寫楊貴妃的外在形態,展示其內心情感;最後當道士即將離開的時候,貴妃“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最後感覺還不能表達自己對玄宗的思念,又將“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重重誓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同寄去,敘事見情,把楊貴妃不念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二、對李隆基、楊貴妃的歷史評價

  (一)李隆基

  縱觀歷史,由於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導致唐朝由盛轉衰,但對一個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他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還克己復禮,重用賢相,虛心納諫,崇尚節儉,“焚後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時代是一個富裕時代。杜甫《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最後,李隆基時代還是一個向上的時代。《舊唐書17q玄宗本紀》記載,“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但到了天寶時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誤,拒絕納諫外,自己也變得驕奢淫逸起來。元稹《上陽白髮人》:“天寶年間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滿懷墨敕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加之唐代節度使制度,軍事重心外重內輕,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二)楊貴妃

  楊貴妃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她對政事不關心,也不幹政,否定“紅顏禍水”說。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自己沒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只不過是皇家王權的禮物和玩弄品,天生麗質不是自己的錯,然而卻是釀成悲劇的開端。本來與壽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卻被玄宗看上,再到後來的馬嵬縊死,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真所謂“紅顏薄命”。正如晚唐詩人羅隱《帝幸蜀》詩評價:“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總之,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敘事有致,張弛自如;抒情深摯,纏綿細膩;語言優美明麗,自然流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