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征勝利80週年的手抄報內容

關於長征勝利80週年的手抄報內容

  在兩年多的長征時間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x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跨越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縱橫十四省,轉戰數萬裡,終於相繼在陝甘地區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以陝北作為根據地,將中國革命的勝利推向全國。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關於長征勝利80週年的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關於長征勝利80週年的手抄報篇一

  長征精神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裡,排除萬難,勝利到達陝北。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80年前的長征,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副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個空前的奇蹟,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茫茫長征路,途中艱辛誰能體會?寒風刺骨,風如刀一般割在臉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長長的隊伍,宛如一條巨龍在雲霧中蜿蜒盤旋,慢慢地蠕動……夜,伸手不見五指。草地上坑坑窪窪,沼澤連片,沒有道路,沒有人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堅強的紅軍戰士硬是咬牙挺過來了,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7天內走過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毛澤東的《長征》讀起來總是那麼令人振奮,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敵人的圍剿算得了什麼?湍急的金沙江,奔騰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麼?只剩幾根鐵索,令人毛骨悚然的瀘定橋又能算得了什麼?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黑草地,這些被人們視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險”,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堅強的紅軍戰士征服了嗎?

  雖然曾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戰士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但紅軍前輩們留給我們的豐碩的精神財富是永存的。他們在那種艱難困苦中對革命理想和對革命事業鍥而不捨的追求和無比忠誠。英勇頑強,勇於拼搏,不怕犧牲的英勇氣概;憧憬未來,充滿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歷史使命。他們高尚的品格永遠是一劑催人奮進的催化劑,永遠激勵著我們。

  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語錄:“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沒錯,長征是宣言書,它不僅宣告了共產黨的勝利,更是宣告了我們建設祖國的決心。長征是宣傳隊,它既向人民宣佈共產黨是解放他們的隊伍,還向我們宣傳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長征是播種機,它播下了無數革命的火種,也播下了我們這些還未發芽的種子,總有一天我們會結出累累碩果報答祖國。

  我們是祖國未來的主人,在這莊嚴的歷史時刻,老一輩革命家點燃的革命火炬,無疑要靠我們擎起,祖國燦爛的明天也都要靠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開創。如今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中,應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而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要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讓我們發揚長征精神,好好學習,努力奮鬥,迎接新的長征。

  關於長征勝利80週年的手抄報篇二

  長征中不幸而又偉大的母親們

  (一)

  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裡曾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裡》這樣寫道:“毛(澤東)的另一個孩子是個男孩,一九三二年出生於瑞金,名叫小毛,長征時也留下了。一九三三年賀子珍又早產了一個男孩,是由傅連暲大夫接生的。但是這個孩子沒有成活。長征時賀子珍在西行途中,又懷孕了。”

  英國作家李愛德和馬普安,曾專門去尋找賀子珍留在長征路上孩子的下落,並在《兩個人的長征》中詳細記下了找尋的全過程,但是最終只能寫道:“這個謎至今仍未解開”。

  長征勝利多年以後,賀子珍曾哀傷地回憶:“長征路上生的這個女孩子,我連看都沒看清楚她長什麼樣子,也說不清楚具體是在什麼地方,送給了什麼人家。我也無法知道她今天的死活。”

  (二)

  在長征途中,曾玉是另一個在戰火中生下孩子的女紅軍。

  曾玉是紅五軍團參謀長周子昆的妻子,本來不在長征的名單中。但她實在捨不得離開紅軍,捨不得離開自己的丈夫。竟然挺著7個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隊伍後面一路走了下來,成了名副其實的編外成員。

  因為是“編外”,曾玉沒有口糧和裝備,只能憑著一名戰士堅強的毅力,和戰友們對她的接濟苦苦支撐。

  部隊在翻越老山界時,正遇追兵迫近,曾玉肚子疼得厲害,馬上就要生了。董必武找來擔架抬著她走,可沒走多遠,抬擔架的民夫在遭到敵人襲擊時放下擔架跑了。曾玉只好騎上錢希均找來的馬,顛簸中,鮮紅的血順著她的腿流下來,把馬鞍上墊著的被子都溼透了。

  追兵越來越近,女紅軍們只好把她從馬上扶下來,攙著她走。可是經過一路顛簸和驚嚇,曾玉怎麼也走不動了。大家架著曾玉一步一個血印朝前走,想找一個稍微安靜和安全點的地方把孩子生下來。但莽莽山林中,不見一戶人家。幾個女紅軍只好找來一把枯草,把曾玉圍起來。孩子就出生在了這把枯草上。

  這是紅軍長征途中的第一個嬰兒,可還沒等她睜開眼睛,母親就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能有人收養……

  孩子的哭聲還在繼續,女紅軍們只能架起欲哭無淚的曾玉繼續趕路。因為,這位年輕的女人不僅是母親,更是一位戰士,縱然有千般不捨,也只能含淚前進!

  (三)

  1936年,紅四方面軍第3次過草地時,婦女幹部李金蓮就要生了,草地一望無垠,婦女部的工作人員只好在距離大部隊行軍道旁不遠的地方圍成一個圈,李金蓮就在這個圈中生下了孩子。

  孩子生下後,大家你扯一塊衣襟、他湊一塊布,勉強把孩子包裹起來,走出了草地。

  在甘肅峨州時,政治部主任傅鍾代表組織勸李金蓮:“戰爭環境帶小孩很不方便。為了行軍、作戰,組織上希望你把孩子送給老百姓吧。”

  李金蓮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經過了多麼大的痛苦,才生下孩子,面對自己的親骨肉,她如何能捨得把他送人。

  但作為一名紅軍戰士,她別無選擇,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只好含淚把孩子送給當地的老鄉。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把心頭肉舍掉的那種痛,比流血割肉更要疼上百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