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直言進諫是官場大忌

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直言進諫是官場大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錫並稱“劉白”。唐憲宗卻沒有太宗的魄力和胸懷,但也不至於是暴君和昏君,因此白居易最終沒有因為犯顏直諫而丟掉性命,也算是比較幸運。

  直言進諫是官場大忌,白居易為什麼變成了江州司馬?

  然而當了左遺這個諫官之後,白居易特別把這個職位當回事,常常冒著生命危險當著皇帝的面直言進諫,其較真的勁兒有時還惹惱皇帝,甚至差點兒丟掉性命。皇帝唐憲宗就曾私下當著其他大臣的面說:“白居易這個小子真不懂事,他還是我親自提拔的,居然還常常當面批評我,讓我下不了臺,真讓人氣憤,以後一定要修理修理他!”

  在古代歷史上,諫官最出名的當魏莫屬。諫官魏死後,皇帝唐太宗慟哭長嘆,隨便惋惜了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殂逝,遂亡一鏡矣。”但是,唐憲宗卻沒有太宗的魄力和胸懷,但也不至於是暴君和昏君,因此白居易最終沒有因為犯顏直諫而丟掉性命,也算是比較幸運。

  白居易直言進諫有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其中有一次,唐憲宗覺得荊南(湖北一帶)節度使裴均為自己當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便想把裴均調到長安來當宰相。白居易一聽到這個訊息激動得不行,立即上疏朝廷進行阻止,上疏的大內容就是:“作為地方節度使,本來平時就不聽朝廷使喚,又擁兵自重,再把他們調到長安來,簡直是不明智的。再加上裴均人品不好,政績又不行,在任上沒什麼作為,反而還要將其調到朝廷任宰相,很是不妥。”在白居易的上疏下,輿論頓時對裴均不利,唐憲宗迫於輿論的壓力,最終打消了任命裴均當宰相的打算,不得已將裴均下放到山南東道去當節度使了。裴均去了地方後,還是不死心,便想方設法討好憲宗皇帝,有一次給皇帝送了1500兩銀器(銀做的杯盤)。白居易知道後,便又急著上疏稱裴均送銀器是有野心,皇帝不應該接受。憲宗皇帝聽了,心裡那個氣哦,要是白居易在身旁,真想一下把他給掐死。

  除了向皇帝進諫裴均等節度使的不法行為外,白居易還進諫宦官的亂政行為。由於憲宗上臺,宦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憲宗對幫助過自己的宦官很是寵愛。當時唐憲宗對吐突承催這個宦官很是寵愛,除了將手下的御林軍讓他管理外,還任命吐突承催作為處置使統帥士兵攻打不聽話的.節度使。

  白居易聽了後,立即上疏反對讓太監做統帥,稱其名不正言不順。最後唐憲宗心裡不舒服,雖沒同意白居易的上疏,但也不得已將“處置使”的名號改為“宣慰使”。

  當諫官時,白居易愛直言進諫,不當諫官後,他仍舊不改冒死進諫的“毛病”。元和十年(公元820)六月,白居易44歲,這時他是太子左贊善大夫,負責勸導太子行為的一個閒官。當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暴死,裴度也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並不急於處理。“皇帝不急太監急”,白居易對此十分氣憤,便立即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白居易的上書激怒了當時的掌權派,他們非但不褒獎白居易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就是一種越行為,白居易因此被貶為江州刺史。因為白居易常常進諫攻擊其他不法官員,得罪了很大一批人,在他被貶為江州刺史後,有一個叫王涯的人再次落井下石,進讒道:白居易的母親因為看花掉到井裡淹死,但白居易卻不孝順,還樂呵呵地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這樣有傷孝道的人不配治郡。

  於是,朝廷又將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這個名叫王涯的人,後來因為“甘露事變”被殺,白居易聽聞後,非常開心,到東都香山寺遊玩,就即興寫下了“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的詩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