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故事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故事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事實也的確如此,比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平日得罪權貴多了,最後被打擊報復,這類事件,是白居易身上有著很多案例可循。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白居易被貶的表面原因是他越職奏事,率先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了當朝權貴,實際上真正的根源在於他平日所作的諷喻詩招致了當權者的嫉恨,故藉此機會打擊報復。

  對此,白居易自言:“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

  白居易的感傷詩最出色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

  前者為早年(元和元年)所作;後者便是外遷這一階段的作品。這兩首詩均達到很高的思想藝術水平,長期在人民中廣泛流傳。這一時期白居易還寫了不少親朋間酬贈往來的篇章,如《別舍弟後月夜》、《江南遇天寶樂叟》等,感今傷昔,嘆老嗟病,有濃厚感傷色彩。

  白居易在內外遷調的時期雖然以“獨善其身”為處世原則,但他的兼濟之志並未完全消失,轉而表現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人民做好事。在杭州時,他主持修築湖堤、疏浚水井,造福百姓;離開蘇州時,人們泣涕相送,依依不捨。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始終心繫民間疾苦。

  拓展:白居易什麼時候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曆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並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能,不失時機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採用,寫有《寓意》等詩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資料。這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作《觀刈麥》,《長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在儒家“兼濟”思想的指導下,他不怕得罪權貴,連續上書論事,如《奏請加德音中節目》、《論制科人狀》、《論和糴狀》、《奏閿鄉縣禁囚狀》等,都是關係國家治亂、人民生活的重要檔案。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武器,促進新樂府運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於朝政日趨腐敗,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權者的忌恨與打擊。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貶江州以後的內外遷調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透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託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在這之前,他已經看到朝廷的種種黑暗,萌生過及早抽身的念頭。經過這次打擊,思想更從“兼濟”急遽轉向“獨善”,決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但他並沒有辭官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著閒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遊,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與之相適應,描寫閒靜恬淡境界、抒發個人情感的閒適詩和感傷詩,便開始多起來,而前期那種戰鬥性強烈的諷諭詩則比較少見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餘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

  退居洛陽的晚年生活 自大和三年(829),至會昌六年(846)。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今已闢為遊覽勝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