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主題藝術特色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主題藝術特色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詩作。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並不令人感到傷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主題藝術特色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千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評此詩說:

  奇峭。起颯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氣、奇情逸發,令人心神一快。須日誦一過,心摹而力追之。……

  此詩“奇峭”,我以為非僅限於“忽如”六句,而是“奇才、奇氣、奇情逸發”通貫全篇。唐代杜榷《岑嘉州詩集序》評岑參詩云:“屬辭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於常情。”移來單評這首詩,也非常貼切。所謂“迥拔孤秀,出於常情”,也無非是說它才奇、氣奇、情奇而已。早在岑參寫此詩之前,他的好友杜甫就曾指出:“岑參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在《河嶽英靈集·卷中》也說:“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可見用“奇”字來概括岑參青、壯年時代詩作的特色,幾乎已成為古今評論家一致的看法。

  此詩“奇”在哪裡呢?我借用方東樹的話略談三點:

  1、奇在詩人才高:

  所謂“才高”,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指詩人的形象思維特別敏銳。如開頭兩句,發唱驚挺,既點明瞭空間和時間,又描述了氣候和景物,寫出了盈耳溢目的風聲和雪色。但若無三、四兩句,則頭兩句也只屬尋常,因為光是它還不足以激起讀者的審美聯想。詩人才高,就高在他能用奇妙的比喻喧染出一幅“令人心神一快”的邊塞風光圖,真正做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堯臣語)。雖然,南朝蕭子顯曾用雪比喻梨花落(《燕歌行》),但終不及岑參用梨花開喻雪來得警闢和新穎。因為前者畢竟只求得形似,而後者則除形似之外,更難能可貴地托出了詩人乍睹此景時的審美神情。況千樹萬樹之花開,僅歸於“一夜春風”之忽來,其意境是何等瑰奇、壯麗,其想象(即形象思維)又是何等敏捷、自然!岑參真不愧為詩壇巨擘,能大筆揮灑而不留墨痕。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所謂“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指的就是這樣高超的藝術造詣。

  2、奇在詩人氣豪:

  這裡的“氣”,既指詩人的氣度,又兼指作品的風格。如“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一作猶)著。瀚海闌千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六句,極言邊地之嚴寒;但在詩人筆下,卻寫得十分輕快。讀者僅從上文“春風”“花開”的比喻中,便能覺出詩人的豪邁氣概和詩的豪放風格。即使“愁雲慘淡”句透露出詩人凝結不開的萬里鄉愁,也只是暗暗地在腦海中縈迴,而另有一腔為國戍邊的熱忱分明見於言外。不然,都護鐵衣為何“冷難著”呢?豈不跟北朝民歌《木蘭詩》用“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來反襯英雄的愛國形象是同樣的道理麼?

  3、奇在詩人情深:

  此詩主題,在題目中已經敘明:既詠雪景,又抒別情。表面看,直到“中軍置酒”句以下才寫送武判官歸京情事;而實際上,前半詠雪即與送別緊密攸關,它為雪中送別鋪設了一個更能充分表達人物性格的典型環境。如果說,“雪中送炭”能格外使人感到溫暖;那麼,岑參雪中送別,也捧獻出一顆如炙炭般赤熱的心。席上酒餚紛呈,席旁弦管交奏,固然已足見送行人的殷勤;就是轅門外那面風掣也不翻動的紅旗,也何嘗不形象地表達出送行人鬱結不開的惜別情意!朋友們依戀不捨地送到輪臺城東門外,仍佇立在彌天風雪中目送行者遠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讀者試細心尋繹,不見的何止是行者?送行人的心也早已隨之東去,因為行者所去之處,正是他們夢魂縈繞的故國、家園啊!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馬蹄印跡?一縷縷離愁和鄉思,也漸漸地被吞沒在邊地的風雪中了。這樣結束,詞盡而意不盡,餘味綿綿,與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詩人才高、氣豪、情深,故詩中洋溢著濃厚的審美趣味。又因為詩中才奇、氣奇、情奇,所以後世讀者每一吟哦,都彷彿有無窮新意,涉過時間的長河,萌生於審美主體──欣賞者的心底。你瞑目細想,會覺得整首詩就象是一個個跳動的特寫鏡頭,組成一幅壯麗的畫卷,向你展示出祖國奇異的自然風光和詩人微妙的內心世界。你很可能會驚歎不已:在我們祖國的藝苑裡,竟綻開過如此美妙的奇葩!

  註釋

  ⑴武判官:名不詳,當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是節度使、觀察使一類的僚屬。

  ⑵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曬乾後變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⑷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裡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一樣。

  ⑸珠簾:用珍珠串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形容簾子的華美。

  ⑹狐裘:狐皮袍子。

  ⑺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一作“雕弓”。

  ⑻都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

  ⑼瀚海:沙漠。這句說大沙漠裡到處都結著很厚的冰。

  ⑽慘淡:昏暗無光。

  ⑾中軍:稱主將或指揮部。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的營帳。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指武判官。飲,動詞,宴飲。

  ⑿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⒀轅門:軍營的門。古代軍隊紮營,用車環圍,出入處以兩車車轅相向豎立,狀如門。這裡指帥衙署的外門。

  ⒁風掣: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一言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掣:拉,扯。

  ⒂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境內,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⒃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⒄山迴路轉:山勢迴環,道路盤旋曲折。

  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飄降大雪。

  彷彿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競相開放。

  雪花飄入簾籠沾溼帳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將軍獸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冷得難穿上。

  無邊沙漠結成百丈堅冰,憂愁的陰雲凝結在長空。

  帳中擺酒為回京人送行,助興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黃昏時轅門外大雪紛飛,凍硬的紅旗風吹不飄動。

  在輪臺東門外送你回京,臨行時茫茫白雪佈滿山。

  山路曲折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馬蹄的印跡。

  創作背景

  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際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此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全詩共分三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接著四句寫雪後嚴寒。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彷彿在悠閒地飄散著,進入珠簾,打溼了軍帳。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氣寒冷也會訓練,還在拉弓練兵。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裡迸發傾洩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豔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