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我們為大家整理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並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瞭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按照“讀――譯――品――背――悟――遷移”的順序精講多讀,讀品結合。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師:雪,潔白、純潔、美麗。冬天雪花飄飄,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物件。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誰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如:①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毛澤東)

  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李白)

  讓學生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引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學生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創作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

  二、 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播放語音資料,聆聽感受。讓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整體把握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預設:詠雪、送別。)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後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詩歌是從哪裡開始著重寫送別的?(預設: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10句著重詠雪,後8句著重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1. 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預設:北風席捲著大地,把強韌的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曆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颳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溼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蓋上錦衾也覺得單薄。將軍和都護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

  2. 賞析詩句。(從詩的內容、意境、抒發的情感、用詞的精妙、句子修辭手法的應用等方面來賞析。)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為什麼?小組研討,合作探究。(預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詞精妙:一個“忽”字,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特點,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心情。千樹萬樹,突出雪景的壯觀,寫出雪鋪天蓋地。比喻新穎: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風”使梨花盛開來比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同時體現了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的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2)詩的首句寫了什麼?(預設:寫了風猛雪早。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下雪的時間早。)

  (3)“飛”字可不可以換成“下”或“飄”字,為什麼?(預設:不可以,因為“飛”字不但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還暗指風猛。)

  (4)詩中哪些句子表現了雪天奇寒?(預設:“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狐裘不暖、錦衾薄、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都生動地說明這種嚴寒叫人難以忍受。)

  (5)有人評論這幾句,認為只寫軍中的上層人物,沒有寫到普通士兵。你怎樣看待?(“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勾畫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預設:誇張的修辭手法,千里冰封。描繪了萬里雪飄,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點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艱辛。“愁”,並非雲愁而是作者對離別作了暗示,為後面朋友“行路難”的無比艱辛而憂愁。)

  3.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寒北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預設:喜愛,讚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4.為什麼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預設: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具體略。)

  (四)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請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送別武判官歸京的情形?

  (預設: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住的營帳裡擺設酒宴,給回京的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武判官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詩的後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2.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預設:依依不捨。)

  3.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預設: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西域特色的管絃樂器齊鳴,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 “寒”字。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捨。④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於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與學過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的作用。一個“空”字把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 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10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後8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揣摩,領悟

  1.一般的送別詩大多寫有對朋友勸慰、關愛的話語,設想一下作者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想些什麼?(預設:對朋友歸京,他感到高興。因為對戍邊將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在杯來盞去中,彷彿可以聽見詩人由衷地祝賀:“來,為你歸京乾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依依惜別之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

  2.這首詩前半部分詠雪,後半部分將送別融情於景,情景交融。讓學生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後面送別的心情聯絡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預設:雪是潔白的,朋友的情是純真的;雪會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誼是永恆的等。)

  五、對比閱讀,遷移生成

  1.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常常一別多年無法相見。因此,“送別”就成了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讓學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教師出示4幅圖,具體情境是以前學過的送別詩, 讓學生根據寫景的特點和送別的場面詠出詩句?(展示圖畫。具體略。)

  2.讓學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與以上4首詩從送別環境、送別的心情、詩歌的風格3個方面進行比較。(學生討論、歸納。

  拓展閱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反思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鑑於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而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在常規教學中,往往採取的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一遍以後進行朗讀。由於受時空限制,學生的朗讀很難按要求得到提高。網路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個狀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個性化的示範朗讀,而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個人的喜好選擇示範朗讀進行聆聽和仿讀,同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為自己的朗讀配樂,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作者不明寫,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 “留白”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魅力學生感受還不深。思考解決方案:引入學生以前學過的熟悉簡易古詩,採取過渡式學習法,或許會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