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

小學一年級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

  龍舟頭,永不止步的奔頭,獅子頭,奮勇向前的勁頭,端午節,祝福語,頭頭是道,香米粒,真心誠意的威力,甜棗粒,全心全意的實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小學一年級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端午節掛艾草習俗的由來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後,神仙終於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牆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於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簷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簷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鬥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儲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端午之惡日傳說

  民俗專家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端午節最早是作為"惡日"來過的,從唐代開始,人們才逐漸把端午節當成佳節良辰來看待。 據山東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勃介紹,一般認為,端午節的形成源於古代的避"惡日"。端午日與夏至日臨近,這一時期,陽氣最盛,各種蚊蟲出現,而且時逢"重五",五是陽數,重五也有"極陽"之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和諧,對於這種陽氣極盛的日子一般認為不吉利,惡癘病疫多氾濫,於是形成"躲午(五)"習俗,後來以訛傳訛,遂成端午。

  端午的很多節俗都是圍繞祛邪避邪展開的`,如喝雄黃酒、插艾草、掛菖蒲(菖蒲葉子像劍,取祛邪之意),還有給孩子系五色絲繩,戴祛五毒的肚兜,縫裝有香料的荷包等,以達到祛邪、祛蟲的目的。

  據考證,龍舟競渡最早也與祛邪有關,人們透過某種儀式把邪氣放在龍舟上,開展競渡,看誰送得快、送得遠張勃說,端午最早因節令而形成節日,更多和氣候變化聯絡在一起,從魏晉時期,端午開始和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這給節日注入了文化內涵。由於人們對屈原高潔節操、偉大人格的認同,屈原與端午節之間產生了某種互動關係:端午節因屈原有了更為豐富的節日內涵,屈原則由於端午節而被人們不斷地記起,不斷地懷念。


  

  端午節吃粽子的注意事項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早早地開始準備粽子。那麼粽子在儲存注意事項及哪些人群是不能吃粽子的:

  一、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這個傳說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著亡國之痛,與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二:吃粽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放冰箱儲存: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裡很容易變質。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儲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為好。

  2、粽子要熱透再吃: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徐筠指出,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因為變涼的粽子過油、過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還有一點要注意,粽子剝開後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3、粽子最宜趁熱吃:

  專家還提醒,吃新包出來的熱粽子比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後再反覆加熱。因此最好自己動手製作,吃剛包好的熱粽子。包粽子時要注意,粽葉蒸後放置一段時間顏色發暗是正常的。不要選皮色鮮綠甚至藍綠的粽子,因為粽葉很可能是經過硫酸銅處理,安全性沒有保障。

  4、糖料病人忌食粽子:

  很多人喜歡吃五花肉做的肉粽。專家指出,肉粽雖然蛋白含量高,卻含有大量脂肪。因此高血脂病人應避免食用,可選擇豆沙粽、小棗粽和八寶粽等。因為糯米升糖指數高,不管是甜粽還是肉粽糖尿病人都應避免食用。胃腸有病的人也不建議吃粽子,因為粽子不易消化,尤其吃了油膩之後再吃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胃酸過多和胃潰瘍的人也應當少吃。另外,中老年人和體弱者不宜多吃粽子,宜選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糧、薯類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

  5、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胃腸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粽子。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