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沈從文優美文段

《邊城》沈從文優美文段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我們為大家整理了《邊城》沈從文優美文段,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沈從文優美文段 篇1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老船伕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有人過渡時,便略彎著腰,兩手緣引了竹纜,把船橫渡過小溪。有時疲倦了,躺在臨溪大石上睡著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有時又和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和祖父一同動手,船將近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過渡人來了,老船伕放下了竹管,獨自跟到船邊去,橫溪渡人,在巖上的一個,見船開動時,於是銳聲喊著:

  “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

  爺爺到溪中央便很快樂的唱起來,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裡,溪中彷彿也熱鬧了一些。

  《邊城》沈從文優美文段 篇2

  1、茶峒風情

  【情節概要】茶峒憑山依水築城。貫穿各個碼頭的是一條河街,街上的吊腳樓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築。春水上漲時,茶峒人便搭了梯子進城,待水退後再從城門口出城。若大水特別猛,茶峒人便在城頭上呆望,若見水中有被飄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兩岸多山,山中翠竹叢立。河邊住戶自然隨意,黃泥牆,黑瓦頂,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邊地風俗淳樸,即便是歌女,也做得很義氣,相熟了有錢無錢都無所謂,如果遇見相愛的,便會全身心地投入。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雖然有錢,卻對經過的“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人”,“莫不盡力幫助”。老船伕便會裝出生氣的樣子,實在推辭不掉,便會買來菸葉送給渡人,或者買來茶葉泡出茶水供過渡人消暑。

  【內容解讀】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順應自然而又勇敢義氣。作者將邊城寫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託了自己對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更令人嚮往的是邊城人的仗義淳樸,即便做歌女的也讓人生不出一絲的鄙夷之心。而老船伕的不收錢、買菸葉、買茶葉的行為也許更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這樣的風俗人情、自然美景,才會孕育出翠翠、儺送這樣純美至善的湘西兒女。

  2、端午初遇

  【情節概要】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進城看賽龍舟。祖父因記掛著家中替他擺渡的朋友,便打算趕回去換那朋友也來看看熱鬧。但回去後朋友卻願意一起喝酒,兩人喝得醉倒了。爺爺便不能進城接翠翠了。天漸漸黑了,人們也回去了,可翠翠還不見祖父,又從喝酒的船上聽到水手傳來的一些粗鄙的談話,心中有些著急。這時二老儺送從水裡捉鴨子上岸看見了翠翠,便讓她去自家的樓上等爺爺。但翠翠因為剛才聽到了船上談的有關樓上歌女的閒話,便誤解了儺送的好意,輕輕地罵了儺送。儺送只好便和她開玩笑說“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邊走回去讓家裡的夥計送她回去。從夥計口中翠翠才知道剛才邀請她的是二老儺送。想起剛才罵他的話,翠翠又驚又羞。回去後便沉默了一個晚上。

  【內容解讀】這是翠翠與儺送的初次相遇。作者憑藉高超的寫作技巧將男女之間無意中發生、朦朧含蓄而且純淨似水的愛情美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翠翠即將與儺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無意”中聽到兩個水手關於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為下文翠翠誤解儺送而“罵”儺送作鋪墊。更為下文翠翠得知自己“罵”的是“岳雲二老”後又驚又喜的心理作鋪墊。而儺送被“罵”了卻安排夥計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儺送的善良和仗義。正是有了這些情節,翠翠才有了“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心事,並且讓她“沉默了一個晚上”。而且經過兩年的時間之後翠翠仍然覺得新年的熱潮“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3、心掛青浪灘

  【情節概要】又是一個端午節。上一年端午節和儺送相遇的情景一直是個甜美的記憶珍藏在翠翠的心間。因此翠翠又和爺爺到城河邊看賽船。祖孫倆到順順吊腳樓上避雨村時遇見了送翠翠回去的那個夥計。夥計看到翠翠笑著說起去年的誤會。翠翠抿著嘴直笑。但翠翠這次卻沒有見到儺送。聽夥計說儺送去了青浪灘。不過翠翠卻認識了大老天保。回家時,爺爺開玩笑問翠翠願不願做大老的媳婦。翠翠很不高興,只是問爺爺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爺爺只是唱著歌。兩個都記起二老的船隻正在青浪灘。

  【內容解讀】《邊城》總共寫了三次端午節,每一個端午節都和翠翠的愛情緊密相關。第一次端午節,翠翠等爺爺巧遇二老儺送外出,兩人心有靈犀,暗中生情;第二次端午節,翠翠因為惦記著儺送,再去看賽船,沒想到儺送外出,卻認識了大老天保。第三次端午節,儺送邀請翠翠去看賽船,誰知翠翠碰到了王團總的女兒,而且知道了王團總想讓女兒嫁給儺送,還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最重要的是翠翠知道儺送真心愛著她。 第二次端午節作者安排二老儺送“缺席”,使得翠翠的純真情愛世界展現得含蓄、細膩。端午看船,忽落行雨,祖孫二人避雨到順順家,遇到了上次送翠翠回去的夥計,遇到了大老,偏偏沒遇上翠翠一直惦記的二老儺送。翠翠內心對儺送的愛意此時仍處在朦朦朧朧、似有若無之間,而且整部小說中翠翠愛情的基調是自然恬淡的,沒有濃情蜜意,沒有大喜大悲,這正是作者要歌頌的自然、樸素的人性美。大老愛上翠翠確實是這出愛情悲劇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然而大老對翠翠的感情卻是真實自然而不帶一絲雜念的。因此這種悲劇更顯人性之美。

  作者採用了一種類似於中國山水畫留白的藝術,只是稍加點染幾個細節,將更多的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如翠翠未見到儺送如何遺憾失望,大老如何驚豔於翠翠的美麗而一見傾心,這些都省去未寫。翠翠遇見上次送她回家的那個人,那人說了一句玩笑話,“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裡河中的魚,現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話也不說,只是抿起嘴笑著。讀者儘可想象翠翠笑容背後的甜美。回家時翠翠突然問爺爺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祖孫倆卻再也不說什麼了。天真含蓄的愛情就這樣一直盪漾在翠翠的心間。

  《邊城》沈從文優美文段 篇3

  1、【守望山脈】

  再沒有什麼,比山脈更讓我熟悉和執著的了。我的祖先們紮根在紅土高原的山脈上,年復年代傳代地耕耘山脈放牧山脈,把子孫和民族鑄成黝黑的山民,祖祖輩輩無休無止地守望著腳下和眼前的山脈,延續如山的人生。

  山脈從亙古的地平線上奮力隆起,眺望著山腳下碧綠的平原和蔚藍的海洋,孤傲地繁衍森林、野獸和山民。山脈讓自己的生命神秘得令平原畏懼,堅強得叫海洋咆哮,卻給弱小而執著的山民帶來厚實的溫暖與沉醉。我於是如山鷹一樣為山脈感到震撼和驕傲,縱有離開山脈的短暫盤旋,也還是要將如樹的命運扎進山脈中,靜靜地呼吸吹過山崗的風兒。

  我的村莊和我所走過的很多村莊都在山裡,山民的一生就在山脈上勞作,爬過這坡翻過那巖,兩條青筋暴起的細腿永遠被移動著釘在山上。對於咱們山裡人,人生的路只有兩條,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無論上坡跌倒還是下坡摔倒,你都得爬起來前行,因為你面對山脈只有山脈別無選擇。山裡人生下來就把自己整個兒交給了山脈,從祖先的基因裡即學會了摯愛山脈與山共舞。直至死後,也還要找一塊風水好的山坡安葬,陪其他活著和死去的山裡人一起守望神聖的山脈。

  山脈因有山民而不寂寞,山民因有山脈而不飢餓。山脈愛跟山民和牛羊說說話,比較晝夜的長短和莊稼的好壞,甚至也說到上次腹瀉而拉下的泥石流,這時暴雨卻躲在烏雲屁股後偷偷奸笑。山脈還愛咀嚼山民成行的腳印和成滴的汗珠,吃飽了就讓山民播下的那些種籽在名叫田地的皮膚上發芽、開花、結果,長出些金燦燦的稻穀、包穀、蕎麥和高梁,還有一些豐滿羞澀的瓜果豆菜,以五顏六色大大小小的笑容掛滿田野和山村。

  在那些真實如笑容的莊稼地裡,我看到父母及鄉親頂日躬耕,把一座座山脈梳理成季節的作品,不斷重複和翻新。山脈還是那些山脈,田地還是那些田地,父母和鄉親卻越來越蒼老了。而下一代年輕的山民又沿著祖輩的足跡繼續用腳印和汗珠餵養山脈,一如餵養自己,在群山中週而復始不斷輪迴。在慣了的山坡不嫌陡,所有的山民都會對自己的山脈產生執著的依戀,虔誠地用單薄的人生擁抱厚實的山脈。誰也不會抱怨不會挎問自己該不該走出山脈,只知如森林一樣在山脈中生長。倘若沒有山民守望山脈,我想那連綿的山脈定會孤獨得象烈日下的石頭一樣難受。

  山裡人沒見過多少平地,家在山上,田地在山上,牛羊馬騾和豬雞貓狗全在山上。山脈就是我們的人生、事業、愛情和幸福,離開山脈我們一無所有。不同的山脈造就了共同的山民,無論是哪種民族的山裡人,他們都老實巴交吃苦耐勞,堅韌不拔頑強生存,打落牙齒往肚裡咽,鑄就了一樣的山魂,演繹著同樣的悲歡疾苦和醉人山歌。其實山脈不但養育了我們山裡人,養育了居住在群山中的眾多少數民族,還影響著山外的世界。看看鄉土文學、山水國畫描寫的無不是山脈的故事和風采,哲學、美學、歷史、軍事、經濟無不受山脈的至深影響,宗教更是以山脈為最佳場所,以至有了山鬼、山神、山都、山精等無數神話傳說,使山脈充滿了強悍的生命力和濃厚的文化色彩。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跟著父母鄉親爬山勞作。山民總是挑著肥料挑著種籽上山,然後又挑著糧食挑著收穫下山,活計多得遍山都是,總也無法停息。山脈和太陽讓我們山裡人有了流不盡的汗水,常常曬出滿身的鹽粒簌簌直落。粗茶淡飯讓我們山裡人有了使不完的力氣,常常累倒了睡一覺起來又力壯如牛。離開山村到城裡工作後,我也經常下鄉到各種山寨,被細如鞭子的山路牽引著,走過了無數的山脈,體會了無數山民的勞苦,總也無法停止山脈對靈魂的拷問。高原上綿延的山系一座連一座,除了山還是山,蒼莽得無法呼吸,讓人對平原毫無奢望。山民時不時在山路邊摘片葉子吹吹口哨,扯個話題唱唱山歌,就能把凝滯的山脈興奮得抖落身上的露水,和星月一起徹夜不眠。

  山民們大多沒有離開過山脈,也沒有試圖離開山脈。無論山脈森林茂密溪水潺湲,還是植被光禿水土流失,山民們都會留守山脈永不放棄,因為山脈是我們的家園。山民們也向往山外的世界,也會重新打扮媳婦和山村,但絕不會夢想把山脈變為平地,只會踏踏實實走寬山路,讓子孫後代更好地守望山脈,守望我們滄桑的家園。

  2、【狼出人沒】

  我沒有見過狼,也不想見到狼,因為狼實在讓我懼怖。所有的天災人禍中,唯一對我的鄉親造成致命傷害的動物就是狼,它給我們留下了醜陋的記憶和疤痕。

  在我的家鄉鳳尾村的歷史上,狼是伴著饑荒而來的。1959年,當鄉村遭受著罕見的飢餓與死亡時,狼莫名地從山林湧向瘦弱的村莊,與飢餓一道襲擊那些皮包骨頭的村民。於是,災難羈絆的村民除了紛紛餓死外,還有不少被狼兇殘地咬死,甚至連屍首都不留。這樣的悲慘經歷透徹得讓我顫慄不止,甚至能感受到那滾燙的鮮血從被撕裂的皮肉中滑落而出。

  那時狼出奇的多,膽子也出奇的大,我們村裡三天兩頭常發生狼吃人的事。天還沒黑,狼就從四周進入村子,到處亂串,咬傷咬死過不少人。狼吃人的真實故事多得比比皆是,至今村裡的老人們都記憶猶新。劉家一個五、六歲的女孩改弟出屋門撒尿,爹媽聽到一聲尖叫後跨出屋門就見女兒被狼拖走,怎麼追也追不上,第二天家人才在村後山上找到孩子穿的紅衣裳,可人已被狼吃得屍骨不剩。倪家的小兒子山衝頭兩天還抱著貢桌上的香爐玩,大人不在家時被狼乘虛而入串進大門再進堂屋門拖走了,真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王家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去蹲茅廁,被狼從後面躥來咬掉兩塊肉,頭髮撕掉一大簇,大聲喊人後才把狼嚇走。徐家的姑娘小三,晚上參加生產隊開會,坐在齊人高的牆頭上競被狼拖下地來咬傷,開會的幾十人喊叫後才把狼攆走。廖家的小夥子三忠在家裡被狼拖走,到路上遇到村民友德抬著扁擔大喊打狼後,狼才放口逃走,救得一命,至今三忠脖子上都還留著一大塊褐紅的疤痕。從狼口逃生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每個村寨都會有幾個。我們村裡名叫老四的人多,其中有一人曾被狼咬過,為便於區別大家就叫他“狼咬老四”,直到現在兒孫滿堂了也還這樣叫。

  長輩們大都見過狼,總有一些親身經歷的事,家裡人常常談起。母親有一次看見一匹狼竟然站在公路上,汽車過來都不跑還抬頭望望,幹活的人一齊喊叫後它才朝旁邊一個村子跑去,一會工夫就聽說狼咬著人了。又一次,母親和另一小孩跟樹生阿爺到七號山倒地找胡蘿蔔,見一匹雄壯的大灰狼張著大嘴巴拖著長尾巴站在對面,嚇得兩個小孩拉住大人的衣角直髮抖,樹生揮舞著鋤頭大喊大叫才把狼趕走。三舅家住四合院,狼偷偷溜進房間裡,看見人多才嚇跑出去。有一家人煮得半筲箕馬豆坐在天井裡圍著吃,狼悄悄地伸嘴到筲箕裡,全家人驚得大叫,把狼也嚇跑了。

  囂張的野狼就這樣肆無忌憚,頻繁出入村頭巷尾房前屋後,並不怕人尤其不怕婦女,弄得全村老少都人心惶惶的。村裡的豬雞貓狗放著養,狼轉出轉進卻從來不吃,光想吃人。飢餓的人們被飢餓的狼群威嚇得避退三尺,怕到不等太陽落山就關門閉戶,不敢出門,整個村莊都見不到人影,只聽得到狼在淒厲地嚎叫。白天大人出工幹活,就把孩子鎖在家裡,或放到土庫屋頂,以防狼來偷襲。單個人見著狼,就只有撒腿逃跑,跑不快就會被狼吃掉。起碼得有兩三個人,才能壯膽趕走野狼。也有一些會打獵的民族,時不時能打死匹狼抬來縣城交公,而大多數人就只有任狼欺負了。誰也不明白,這麼多的狼是從何而來?據說有的村子發動群眾攆狼,攆著趕著的前邊的狼就變成一個老奶奶,還說你們把老孃裹腳帶都攆散了,嚇得攆的人目瞪口呆。

  1960年後,我們村裡的狼群自然消失了。狼就這樣神秘地瘋狂而來,又神秘地迅速消失,令人納悶。小時候我一直以為這只是我的鄉村周圍發生的事,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全國很多地方都是野狼成群,就如飢餓一樣普遍。如今狼是越來越少了,少得只有探險家才得見到,真是應了那句“狼眾食人,人眾食狼”的諺語。於是很多人又開始懷念起狼來,品牌稱狼,唱歌唱狼,網站名叫狼,電影電視書籍都講狼,張口閉口都會提到狼,把平靜的生活弄得到處是“狼”。我卻以為這不過是“葉公好狼”而已,因為這些人大都沒見過狼更沒受過狼的傷害,只不過是尋求刺激罷了。

  有時候冷靜下來想想,無論我和我的鄉親們怎樣懼怕狼,但狼畢竟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物種之一。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空間裡,人與狼到底能否共同相處呢?我真是不得而知。狼多了,人們害怕;狼少了,人們又懷念。其實生活中很多事物就是這樣,多的時候叫人厭恨,少的時候又叫人懷戀,好了傷疤忘了痛,人對世間事的心態大多如此。

  拓展閱讀:《邊城》讀後感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在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裡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裡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裡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裡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

  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著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