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的鄉土精神家園情結

沈從文《邊城》的鄉土精神家園情結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邊城》非常有人性沒。下面我們為你帶來沈從文《邊城》的鄉土精神家園情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沈從文《邊城》的鄉土精神家園情結

  引導語:古往今來,無論歷史的風塵如何湮滅,無論時間的流水如何洗滌,總有這樣一句話迴盪在我們的耳畔:家鄉是每個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是啊,蔚藍的天空,白雲依舊流淌;洶湧的大海,礁石依舊站立;紛繁冗雜的塵世,我們依舊堅守,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那是一份淡泊,一份寧靜,一份心底的歡唱,一份永恆的情結。

  1923年沈從文為追尋新的生活和理想走出了湘西來到了北京。久居都市,他對城市爭權奪利的政治內幕和文明道德掩飾下的病態人生體察越來越深,對健康質樸自在自為的故鄉湘西的一切越是感到眷戀和依戀。由於造化的幫助,一雙剛從洞穴中出來的原始初民的眼光被沈從文獲得了,這眼光,不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干擾破壞,因此他筆下保留了湘西世界封存在原始自然狀態的原汁原味。沈從文在這荒疆邊地,搜新捕怪,誌異獵奇,所寫種種,皆是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沈從文是現代人,卻來自半原始狀態的湘西,瑤曲和神話在這裡還是鮮活的,支配著居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統觀沈從文的創作可以發現:在沈從文的情感傾向中,鄙視嘲諷都市文明人病態人生,禮讚遠離現代文明的古樸村鎮村民原始的道德風尚,這種濃摯的質樸性原始主義情結大都凝聚在他的《邊城》小說中。

  如果說沈從文筆下流瀉的是一曲曲邊地牧歌的話,那麼《邊城》則是其中最優美悠揚的樂章。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究竟具有怎樣原始誘人的風光風情?

  首先是美麗、恬靜、和諧的人與自然。“邊城”是一座美麗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山是高山,水是碧水。傍城有一條小溪緩緩流淌,溯流而上,依舊是碧波漣濤綠水青山還有桃杏花裡的人家,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樣安詳、清明。男子在屋前劈柴,女人穿了自家織就而又漿洗得極硬的土藍布衣裳,“在日光下一面做事,一面說話,一切永遠那麼寂靜,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裡過去”。這裡有夢有期待而更多地是順其自然,老船伕在這種安詳和期待中過著每一個時日,從二十幾歲直到死去一直盡心的守著渡口迎來送往,甚至對女兒的死他也不怨天尤人。翠翠在這種安詳的環境中形成了單純質樸、不急不躁而又執著的愛情憧憬與追求,“自然既長養且養育她”,美麗聰慧、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她是大自然的女兒。

  其次是古風猶存的地方風俗與人際關係。老船伕在渡口擺渡,渡船屬大家所有,過渡人本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錢擲到船板上時,老船伕又塞回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一方面是樂善好施,一方面是安貧樂道,忠於職守,知足常樂。“由於邊地的風俗淳美,便是作失足婦女,也永遠那麼渾厚”,她們重義輕利、守信自約。這裡還有盛酒的大甕,大個的土碗,器皿是土製粗糙的,人心人情是單純古樸的,充滿了友善質樸的原始遺風。純樸的地方風習薰陶著村民,並以此養成了古道熱腸的性格,二者互為影響,成就了這一方熱土特有的風俗風情。

  邊城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青人”,如天寶和儺送;有聰慧嫻靜美麗的翠翠;有“又正經又大方”的老年人,如老船伕;有濟危救難慷慨好義的中年人,如順順。邊城人純樸、自然、和睦相處:鄰里之間慷慨解囊與友好往來,祖孫之間相依為命,父子之間和氣,父女之間理解永存,兄弟之間濃厚親情,男女之間真摯而野性的愛情。這一切關係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田園詩般和諧而自然的關係,善良而誠摯的百姓之間,只有誤會,沒有敵意,只有諒解和寬容,沒有狡詐與欺瞞,人與人融洽和諧,構成了令人神往的人間佳境,因而有人稱《邊城》是田園詩的傑作。

  再次是靈性相通、神秘互通的人與動物。老船伕“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在這裡,黃狗象一個家庭成員一樣和主人公一起介紹給讀者。有時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前的故事。這裡的黃狗溫順乖巧,可聽故事可做事情,既不是人的對立也不是人的玩物,象翠翠的夥伴又像爺爺的孩子,還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助手”,“茶峒附近村裡人不僅僅認識弄渡船的祖孫二人,對這隻狗也充滿了好感”。

  小說中還多次把作者心愛的人物翠翠、儺送、天保比作小獸物。天保、儺送、“兩個青年人結實如小公牛”。在自然界里長養的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巧,有時川東過來小羊和小牛在此過渡,翠翠必跟著學。這裡人與動物親密相處,靈性共通,神秘互滲,翠翠學小羊與母牛叫是一種純真情感的流露。

  “邊城”有詩一樣美麗的自然山水和風土人情,有詩一樣的秀美、隨順、自然的男女老少,有詩一樣悽婉纏綿的愛情故事,有詩一樣的情感和語言。但這一切又象夢,可見作者以如詩如畫的故事與人物和山水風情圓了自己一個夢——迴歸自然質樸本真健康的夢。可以說,《邊城》是作者情結的一個載體,是人類社會曾有過或作者理想中該有的生活圖景的一個縮影。沈從文給自己,也給讀者留下一個如詩如畫的夢一樣的精神家園。

  湘西多山多水,風景十分優美,作者常常筆端帶情感,寫出山川的靈性。對於社會風貌的描繪,更富生活情趣。沈從文敘事與寫景,自然景色與世態習俗融為一體。他的作品是一幅幅風俗畫,也是美麗的抒情小品。《月下小景》就是用美麗的月夜作背景,描寫兩個青年男女在蠻性習俗迫害下演出的愛情悲劇。沈從文把風俗畫的描繪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揉在一起,於是風俗畫的背景上,反映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理想與道德情操。

  沈從文繼承了廢名用抒情筆調寫小說的特點,同樣是描寫人情人性的美,但題材更廣,人物道德探索更深。他用詩意的語言教給讀者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感受生命的詩意和存在的尊嚴,於記憶的源頭接近楚巫文化,充分展示了由閉塞而保留原始清新感和神秘感的民間風情,是他把這類以詩意筆觸寫田園的文學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總之,他的小說的牧歌情調不僅具有陶氏的閒適沖淡之風,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悽豔幽渺。由此,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在沈從文的小說中,河流是一個常見意象,更是一個象徵,象徵純真美好的人性,也象徵邊地帶有質樸民風的原生態的生活,同時也象徵了沈從文一個嚮往已久的精神家園,而他就是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編後語:在當下文化快餐化的網媒體時代,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是堅守一份熱情與執著,也是堅守一份從容與安詳,更是堅守一份淡泊與清淨。固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吧,拋卻假、惡、醜,弘揚真、善、美,讓這個世界少一份汙濁,多一份純淨。因為精神家園才是永恆的情結!

  拓展閱讀:《邊城》的讀後感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題記

  一個多雨的江南……

  曾經,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邊,正飲著葫蘆中的酒。

  “爺爺,爺爺。”

  老人緩緩的放下了葫蘆,不遠處的小船上一個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隨他撐船。

  他,彷彿已經習慣了孤獨。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汙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並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裡。這竹林更彷彿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徵。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