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岑參的小故事

關於岑參的小故事

  引導語: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這位大詩人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岑參教子的故事: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赤亭,戍邊計程車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託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岑參送友人赴安西,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裡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說:“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說:“是父親。”一個士兵說:“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裡的。”放羊娃從懷裡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說:“是爺爺寫的,叫《論語》。”岑參沒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放羊娃把題詞揣到懷裡,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說詩人岑參來此,就領著放羊娃找到岑參說,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為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於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說:“我是軍人,要收他為義子,我得把他帶走。”放羊娃的父親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裡,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著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臺。

  幾年過後,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幹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了許多翻譯。

  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後來,回鶻首領僕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後代多有在王國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後代。

  故事二:墓中賬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而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

  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著一個紙糊的棺材,並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可能是古代紙張珍貴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檔案、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

  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也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他征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於天山、輪臺、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著: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鬥)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所以史學家斷定這裡的“岑判官”就是岑參。這筆賬說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什麼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1000多年後,奇蹟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

  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後在邊塞生活了6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後人永遠仰慕的盛唐輝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