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邊城》影片觀後感

經典《邊城》影片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邊城》影片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邊城》影片觀後感1

  看到《邊城》這兩個字和影片剛開始的畫面時候,我以為是一部反應城邊人民生活很苦的電影,不覺得很好看,但裡邊的故事情節漸漸吸引了我,就順著看完了整部電影,故事的結尾並不是令人很滿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結果。

  故事是發生在湘西美麗的小鎮上,女主人公與年邁的祖父生活在一起,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二老,本以為有情人會終成眷屬,但在大老和二老兩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同,最後大老毅然離開,為了成全弟弟,卻在外出闖蕩的途中,翻了船,掉進水裡,再也沒有上來。弟弟感覺對哥哥的死有職責和愧疚,翠翠也沒有明顯的表示,父親逼他取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無奈之下,離開了翠翠。祖父年紀已大,因為擔心翠翠的婚事和將來的幸福,承受不住壓力,在風雨之夜,離開了翠翠。二老離開以後一向都沒有去過,她一向在等待著,也許一向都不會來,也許明天就來了。

  劇中小鎮上看到的是人淳樸善良、勤勞、友善和平的景象。《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那裡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那裡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那裡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著、扶持著;那裡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說結局是杯具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為人們歌頌的物件,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完美的背後,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後的淒涼,是多少年曆史積澱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感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麼它註定是殘破的,註定只剩下遙遙無期的等待!只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

經典《邊城》影片觀後感2

  以前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乾淨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杯具,悲得讓人心裡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最終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著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十分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呆呆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著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閒著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先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準。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m)說話喜歡九曲迴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著“玩笑話”的幌子說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為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為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觀眾的心揪得緊緊的,透可是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觀眾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為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餘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讚歎謀導演的分析潛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麼一篇評論,他必須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並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經典《邊城》影片觀後感3

  茶峒,一座淳樸的小城,一個尚未被現代物質禮貌摧毀的小城……

  窗外,華燈初放,將城市裝扮得異常嬌豔嫵媚,很美,但這種美似乎是修飾出來的,毫不真實。漸漸地,我愈發憧憬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峒”一邊城的生活,那裡的人,那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著一股淳樸,甚至連一隻小黃狗似乎也懂了人的心思……

  老船伕,在世間活了七十年,有五十年在小溪旁,與小船,與翠翠,與小黃狗相伴,在小溪兩岸,來回擺渡,送來來往往的路人過河,無論風吹日曬,寒冬臘月,盛夏酷暑,他總是在自我的崗位上默默奮鬥,可是當有人想給他一點報酬時,他卻總是回絕。他就做了這麼多年毫無收入的工作,但他卻經常請人喝酒,待人總是那麼友好,直到悄無聲息的離開人世。茶峒,這座小城,造就了老船伕不為功利的難得品質。

  翠翠,一位遺孤,與祖父一齊生活。十三四歲時,情竇初開,喜歡上了儺送二老,但因為種種原因,儺送二老最終離開了,而翠翠一向在等待這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會回來的人……

  老船伕是淳樸的,翠翠的夢也是純樸的,邊城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不含雜質的,而現代社會,已經被物質禮貌所摧毀,似乎一切都變的虛假,似乎一切就是為了金錢,一切就是為了利益,漸漸地,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幾天前的一件事:

  我與媽媽到街上去買魚,看到了一位中年婦女很“孤獨”地守著魚攤,我和媽媽心有不忍,走上前去,向她買了幾條魚,她用秤一稱,說是“三斤六兩”,於是媽媽照斤兩付了錢,誰知,我們回家一稱,僅有“二斤八兩”,第二天,我再次看到了那位賣魚的中年婦女,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