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原文解析

《前赤壁賦》原文解析

  蘇軾一生所作文章眾多,前赤壁賦就是其中一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前赤壁賦》原文解析,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的下面遊覽。清涼的風緩緩吹來,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勸客人們喝酒,朗頌“明月”的詩歌,高唱“窈窕”的篇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鬥宿和牛宿之間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氣籠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連成一片。任憑小船向何處漂盪,越過茫茫無邊的江面。江面是那麼浩瀚啊,船兒象凌空乘風而行,不知道將要飛向何方;我們輕快地飄起啊,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飛昇到仙境的神仙。

  這時,酒喝得十分歡暢,我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詞說:“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劃開清澈澄明的江水,迎著江面浮動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盼望著‘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隨著歌聲伴奏。那洞簫聲嗚嗚地響,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傾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線延綿不斷。使得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跳起舞來,使得孤獨小船上的寡婦哭泣起來。

  我頓時臉色改變,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麼簫聲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環繞,草木茂盛蒼翠,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領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進的時候,戰船連線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對長江飲酒,橫握長矛吟詩,本是蓋世的英雄,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魚打柴,和魚蝦做伴侶,與麋鹿交朋友,駕著一片葉子似的小船,拿著簡陋的酒杯互相勸酒。就象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託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希望拉著神仙飛昇遨遊,和明月一起永世長存。明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可能輕易實現的,只好把感慨寄託在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您瞭解那江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象這樣不斷地流去,但始終沒有消失。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最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如果從那變化的一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一面看,那麼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麼呢?再說,天地之間,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東西,雖然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它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它就成為顏色;取用它們沒有人禁止,享用它們不會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的寶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於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餚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盤雜亂地放著。我和客人們互相靠著在船中睡著了,不知不覺東方已經發白。

  【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衊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1082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兩篇賦。蘇軾所遊得是黃州的赤鼻磯,並非赤壁大戰處。

  元豐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裡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賞析】

  此賦經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述,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述“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那裡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夢想和一切完美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資料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裡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悽切婉轉,其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蹟。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蹟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並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之後,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裡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我,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我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期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託遺響於悲風”,經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我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我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可是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一樣意把問題絕對化,所以,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堅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能夠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內容拓展: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