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憶安的《長恨歌》有感1000字

讀王憶安的《長恨歌》有感1000字

  《長恨歌》這部長篇小說以龐大的空間建構及時間流程,豐富的人物活動敘述了上海的歷史,刻畫了上海的女性,審視了上海的文化。在這部小說中,王安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突破。看讀者們如何書寫他們在此書中內心的感悟,分享不同的心情與感受。

  一、《長恨歌》有感1000字

  近日晚上閒來無事,也無心聊天。搜尋歷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來讀,被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這個名字吸引,又看了獲獎作品的短評,決定就看這部了。小說剛開始是關於上海的弄堂、閨閣、留言、鴿子的描寫,雖然文字細膩,描繪得像工筆畫,我還是看不起興趣來。這樣的環境描寫,粗略看起來囉嗦、冗長,看得人頭皮發麻。仔細的體會,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筆力深厚,駕馭文字的能力超強。作者不惜用幾章文字來進行環境描寫也只不過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以及悲劇的一生進行鋪墊。

  王琦瑤長得很美,偏偏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www.99zuowen.com這樣的女孩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女人,心性高,又有著上海女人的精明,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以及同學吳佩珍、蔣麗麗的社會關係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躋身上流社會,當選“上海小姐”以後,不惜給一位高官“李主任”做“金絲雀”。就是這一決定和短短一年的情婦生涯,為她此生的悲劇拉開了序幕。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短暫的生活,李主任給王琦瑤留下一個雕花箱子,裡面裝的金條成為王琦瑤在李主任死後物質上的依靠。王琦瑤和李主任之間沒有愛情,他們互取所需。李主任看重王琦瑤的青春美貌和單純,在王琦瑤這裡他可以得到放鬆。王琦瑤看重李主任的權和錢,在這裡她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李主任對王琦瑤雖然沒有愛情,但是他卻以自己的方式對王琦瑤承擔著責任——他給她留下一箱金條,成為她以後活下去的一個依靠。

  康明遜——這是王琦瑤唯一愛過的一個男人。這個男人是二房所生,又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從小就看到生母受到大房的欺負,也因此學會了生存的技巧。他有生活情調,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卻有著致命的弱點——軟弱。王琦瑤和他同病相憐,日久生情。明知自己不能娶王琦瑤,康明遜還是與王琦瑤曖昧。得知王琦瑤懷了他的孩子之後,沒有勇氣與家庭決裂,甚至連陪王琦瑤上醫院的勇氣都沒有。王琦瑤怕影響他的名譽,不惜抓有著蘇聯血統和共產黨遺孤背景的薩沙來做替罪羊。為了這個男人,也為了給自己有個依靠,最終,王琦瑤生下了這個孩子,並將她撫養長大。從心底裡王琦瑤不恨康明遜,因為她知道自己做過別人的情婦,沒有資格正常的嫁做他人妻,也就沒有資格怨恨。

  與王琦瑤有情感瓜葛的還有一個男人——程先生,這個男人是真正的愛王琦瑤,也有擔當。他最先發現王琦瑤的美,並盡力的發掘出這種美。他給她拍照片並推薦給雜誌社,還鞍前馬後的支援她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之後,疏遠了他,投入有權勢的李主任的懷抱。李主任死後,王琦瑤懷了康明遜的孩子之後,生活陷入困境,他盡心盡力的照顧她。就是這樣一個真心愛著王琦瑤的男人,王琦瑤對他只有感恩,沒有愛。像程先生這樣的男人,想要的並不僅僅是王琦瑤美麗的軀殼,他要的是王琦瑤的心。當他知道王琦瑤給不了他想要的東西之後,在服侍王琦瑤做完月子之後選擇了離開。

  在獨自撫養女兒的艱難日子都過來之後,王琦瑤到晚年卻愛上了一個有懷舊情結的年輕人——老克臘。這位老克臘愛上的是老上海的影子,王琦瑤身上正好有著老上海的影子。當王琦瑤提出用金條來換取老克臘陪她渡過餘生時,老克臘選擇了拒絕。這情形有點像當年李主任用金條來換王琦瑤的青春,可惜王琦瑤想錯了,老克臘不是當年的王琦瑤,老克臘始終是一個要融入主流社會的男人,不會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一位年老色衰的女人。於是,王琦瑤只能感嘆:只有靠自己。想要有所依靠的王琦瑤,一生都沒有什麼依靠。親情是隔膜的,在她最孤苦伶仃的時候,母親對她也是一番刻毒的羞辱。辛辛苦苦養大了女兒,女兒對她也不貼心,從小就跟她作對,長大後隨丈夫去了美國。或許,唯一看得見的依靠就是那一箱金條,這是支撐她活下去的一個念想和指望。到最後,長腳要搶奪她的金條時,她不顧力量對比懸殊,死死抓住不放,還想把長腳送進監獄,最終讓長腳掐死了她。這個女人靠金條而活,最後又因金條而死。

  縱觀王琦瑤的一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一輩子活在寂寞與回憶當中。她的悲劇是由自身的依賴性和軟弱性造成的,她本來可以找個下層小人物過著平淡的生活,甚至她也可以和真心愛她的程先生結合。這些機會他放棄了,她一輩子都不放棄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看看她後來交往的都是些什麼人就知道了。與她交往的男人都是些有小資情調卻靠吃祖輩產業過日子的人,當然這些人身上也就少不了軟弱性,她也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對他們沒有過高的奢望,自然也知道這些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想依靠男人這條路行不通,最終想用金條來換取一個男人的陪伴也不可得,悲劇也就到了極點。

  小說取名《長恨歌》,可通篇看下來,沒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恨在哪裡,或許作者是想透過一個女人四十年的人生經歷來揭示社會的變遷對一個人的影響。王琦瑤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美麗女人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美麗女人的悲劇。女人長得不好,容貌上不佔優勢,自然也就不會依靠美貌來換取自己想要的錦衣玉食和歌舞昇平的日子,這些女人相比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平淡的日子,也就容易獲得平凡人的幸福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人長得不好是悲劇,女人長得太好,又沒有用對地方就是更大的悲劇。作者要表達的恨是什麼?是王琦瑤的的不獨立?還是男人的沒有擔當?或者是社會變革對一個女人的毀滅?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搞清楚。

  個人感覺王琦瑤被長腳殺死這個結局有些倉促,也不夠理想。對王琦瑤來說寂寞、孤苦的活著,靠回憶活著才是最大的悲哀,愛情夢破滅之後,死死守住金條不合情節的自然發展與推進。一些重要的配角最後的下落也沒個交待,比如那個對王琦瑤付出一片純情的鄉村少年阿二和薩沙。在前面作者可是花了大氣力來寫這些配角的,就這樣讓這兩個男人不明不白的失蹤總是覺得有些缺憾。

  二、《長恨歌》讀後感1000字

  有人這樣說過,二十世紀寫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張愛玲、王安憶和安妮寶貝。張愛玲是讀過的,安妮也略曉一二,但將這三個人放在一起,總覺得似乎還是有些不妥。開始讀王安憶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覺得這人寫東西極其細膩,一讀便知是個女人。即使寫大歷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筆觸,將那血腥味、硝煙味、濃烈得化不開的政治情結都融在細細的、實實在在的文字裡。

  讀《長恨歌》前幾部分時,有一種錯覺:這是小說嗎?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並非鉅著的長篇裡,看到作者對弄堂、流言甚至鴿子著如此之多的筆墨。但讀後才體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這個繁華之地,才能見識它的寬厚與封閉、高傲和孤獨,才能循到王琦瑤們的生活軌跡。難怪她毫不吝惜地佔用篇幅去寫一件衣服的一針一線。

  這部書是寫給上海的.,寫給一個女人或千千萬萬個女人的。從閨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兒,到名噪上海的“滬上淑媛”,再到令人豔羨的三小姐,一切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如果這樣理所當然下去,恐怕就要與張恨水之流的鴛鴦戲文無異了。但命運不會如此地善意,他不會去同情一個不得不讓人憐惜的女子,只會毫無偏頗地執行既定的規則。

  一個女人,經歷了兩個時代,在不同的人生無奈地周旋幾個男人之間。而她的悲哀在於,她永遠是時尚的、不俗的、惹人憐惜的,然後結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薩沙、毛毛孃舅成了沒有結局的結局,再也找尋不來;為她從一而終的程先生死去時不知是否帶著一絲牽掛;而她臨死看到的幾十年前在片場的情景,彷彿是上天的先知先覺,抑或緣定因果。

  尤其讓我動容的,是王琦瑤四人約定的聚餐。這讓我想起《紅樓夢》。有人說小資情調太濃了,而恰恰是這以不穩定為大背景的溫馨,更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難以逃過的陰冷。無聲無響,卻讓人窒息。張愛玲的《金鎖記》或《半生緣》也會出現類似的場景,卻不會讓我聯想到寶玉和他的姐姐妹妹們。

  從頭至尾,王琦瑤都沒有老去。我們依稀看到,她依然穿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發上,微卷的額髮間露出滿是落寞的眼神。用一個不算做傳奇的傳奇,講述著她自己的故事,關於女人的,關於上海、繁華和命運的。

  塵埃落定,繁華不老。

  三、《長恨歌》讀後感1000字

  窮盡半生的情與愛的糾葛,王琦瑤,這個上海的女人,至終也沒有實現作為女人那平凡美麗而簡單的願望。短暫的浮華褪盡,年輕時的繁花緊簇便都化為後半生的空虛寂寞。

  十六歲的女中學生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第三名,此後便被人稱為“三小姐”,而她的人生從此遍灑上了濃墨重彩。被李主任包養進愛麗絲公寓,她深愛著他,但李主任卻意外失世。解放後王琦瑤一直靠做護士替人打針而營生。表面日子平平平淡,但內心卻依然充滿著對愛情的嚮往。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可能在一起,卻不顧一切的生了孩子,做了單親母親。之後遇到了愛她對她無微不至關懷的程先生。但後來程先生被迫自殺,王琦瑤失去了最可靠的底線。女兒長大後,已是知天命的王琦瑤風韻猶存,很多年輕男子都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大的男子發生了畸形戀。終於有一天,她被家裡的小偷掐死,草草結束了外人眼裡她悲慘的一生。

  故事就以這樣的悲慘結局收尾,書裡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自有人會慢慢的細細品味,我們每個人心裡也都有一個標準,是對是錯都有各自衡量的標準,但是作者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卻是生動立體的,每個人物都活在我們的身體裡。而我認為,王琦瑤的一生也只能用痛苦和難安來形容。

  王琦瑤是上海的大家閨秀,更是一個美麗的弄堂女人。這就註定她的命運不會是平淡的。她的性格大致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對夢想和感情的追求,另一則是對生活的軟弱和妥協。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力氣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很自立的活著,到死,她都沒有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那一盒金條。

  從王琦瑤在片場的經歷,房間的那盞燈,那張床和床上死去的女人,卻有種莫名的熟悉,像是昨日重現,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的九經。是夢?是真?還是一種預示?直到王琦瑤住進愛麗絲公寓的那一剎那,看到房間裡的那些佈置,這情景就好像似曾相識,心裡忽然有了一股陳年老事的感覺,是往下掉的。到這個時候她似乎對以前的虛幻意識有了清晰現實的認識,但究竟是真是幻,卻還是莫名……

  我著迷於王琦瑤,更確切地說是著迷於書中的無數細節,那一種典型的上海思維和上海審美令人為之動容。王琦瑤沒有任何所謂的崇高理想,他的一生也無絲毫積極的意義,但就是這樣,卻令人無法忘懷。王琦瑤這類女子,本是教人憐惜的。她嫻靜溫柔,知書達理,凡事總留有餘地,彷彿,她是不是人間煙火的,是花瓶一樣的,是教人捧在手心裡的月牙泉,是寫在紙上的無悔的詩,她有花落一樣的安靜,花開一樣的美麗。

  事實上,她就是一個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的心也是完完全全上海弄堂的心。如果你想在她身上,或是《長恨歌》裡看到純粹的美,純粹的愛,也許免不了的你會失望。《長恨歌》裡一切都是現實的,而一切現實都是免不了會讓人失望的。

  《長恨歌》可以讀為是王琦瑤的一段情史,也可以讀為是在上海“弄堂文化”的薰陶下,以為遠離了時代大潮的,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女性的人生命運史。作者惋嘆的筆調中,對於這樣一位魅力,善良,柔弱而又無辜的女性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以委婉有致,從容細膩的文筆,作者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從一段易於忽略,被人遺忘的歷史出發,涉足東方都市緩緩流淌的生活長河。其間包含著對於由歷史和傳統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與開掘,對於那些遠離了時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婦女與弱者深深的同情。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間情懷洋溢在字裡行間,漸漸地浸潤出了令人難以釋懷的藝術的感染力。

  秋去春來,花落花開,一代人的凋零換來了下一代的萌芽。上海,多愁善感的上海,較小惆悵的上海,一個神秘朦朧卻不乏生命與希望的上海,這個城市充斥著無窮無盡的輪迴。送走上一輩的遺憾,似乎又引來了新生代的煩惱。這或許就是舊時的上海,就像那些泛黃照片中的景物那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