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唱劇《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及表現形式

論清唱劇《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及表現形式

  引導語:《長恨歌》是一篇長篇敘事詩,所詠的是歷史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這部經典之作呢,也被後人用清唱劇的方式流傳下來了。

  論清唱劇《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及表現形式

  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大型的音樂作品,通常包括序曲、宣敘調、詠歎調及合唱,合唱在營造戲劇性情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隻有歌唱沒有戲劇表演的劇曲。本文試以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為物件,探析其主題思想與表現形式。

  《長恨歌》是黃自創作的我國第一部清唱劇,共十個樂章,選用白居易的詩句作為每個樂章的標題。其中,第四、第七、第九樂章黃自未完成便逝世了,後由其學生林聲翕補遺,使之完整。

  作品創作於1932年,當時“九一八事變”後,國x黨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而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愛國情緒日益高漲。時任國立音專教務主任的黃自和同事韋瀚章感受到了當時當地整個大環境裡所鼓起的強烈民族意識,又考慮到音專的教材需要,便著手創作。選取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作為題材,並不是要歌頌悽婉的愛情故事或針對具體的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會引起民族災難。劇中第三、五章的兩段男聲合唱最能表現當時人民的焦躁情緒與抗日救亡的愛國訴求。

  對於黃自未能完滿的作完整部《長恨歌》,韋先生在原序中提到“也許是《長恨歌》這個命名定得不好,給這一部黃自的唯一清唱劇這樣不祥的預兆,使它永遠成為長恨。”這十章歌詞,把唐與楊的宮闈之事,根據定情、兵變、賜死、長恨這一線索,故事情節設定非常完整。從劇本說,《長恨歌》是詞作者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和舊劇《長生殿》而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前有文學、戲劇作品的牽制。當時的歷史背景複雜,全國抗日救亡思潮高漲,似乎並不需要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人們更多是對國之危亡的擔憂、對當時政府所採取的政策的不滿,這樣看來整個劇的創作不宜過多的傾向於對君王愛情故事的描寫。鑑於要借古諷今,故事內容、框架也有所調整和側重。劉雪庵先生曾指出“清唱劇的前幾段突出的透露了指日攻下長安,殺盡奸妃賊臣以平民怨的思想。但後面的歌詞似乎受了白居易《長恨歌》古詩及洪思眆《長生殿傳奇》的影響,逐漸成為皇帝多情佳人薄命的寫照,與原來詞作者的創作意圖有所矛盾。所以後面第四、第七、第九三段歌詞黃自先生未曾譜曲,可能與此也不無關係。”

  我們可以從宏觀上看一看黃自所做的七章作品的佈局。

  第一章:仙樂風飄處處聞(混聲合唱);第二章:七月七日長生殿(女聲三重唱+男女二重唱);第三章:漁陽鼙鼓動地來(男聲合唱);第五章:六軍不發無奈何(男聲合唱);第六章:宛轉蛾眉馬前死(女聲獨唱);第八章:山在虛無縹緲間(女聲三重唱);第十章:此恨綿綿無絕期(混聲合唱+男聲獨唱)。

  第一章是對劇情基調的塑造,交代唐、楊故事的起始。“驪宮高處,歌一曲,月府法音,霓裳仙韻;舞一番,羽衣迴雪,紅袖翻雲”描寫唐宮內奢靡的皇族生活,黃自用非常豐滿的和聲以及密集的三連音拉開了這部劇的大幕,“歌一曲·舞一番”,採用了男高音聲部明亮的色彩,暗示主角的出場。採用和聲性的樂句與男女聲部對答的方式,使開篇非常有氣勢,符合劇中人物的皇族身份。第二段,轉入復調寫作手法,“宛似菡萏迎風,楊枝招展”寫出了皇宮內樂聲縈繞、舞姿翩躚的景象。

  第二章是劇情的發展與交代,是男女主角的海誓山盟,愛情二重唱。先由女聲三重唱渲染氛圍,整個情節陷入甜美的回憶。“風入梧桐葉有聲,銀漢秋光淨。年年天上留嘉會,羨煞雙星”在女聲靜謐的聲線下,楊妃的旋律徐徐飄入,與明皇共唱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盟誓。至此,劇情的基調與男女主角已完整交代。

  第三章除了作為劇情的發展,還有了一些暗示時事的味道。從劇情看,情節開始出現了轉折,暗示局勢動盪(邊關傳來安祿山造反的訊息)、劇情衝突開始累積。“六宮粉黛舞袖正翩翩,怎料到邊臣反,那管他社稷殘”在整個合唱中,多次重複,表現出對君王荒淫無度與對時事之中政府無所作為的憤恨。“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更是對君王昏庸無能的譴責。“兵威驚震哥舒翰,舉手破潼關。遙望滿城烽火,指日下長安”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專制者的憤怒與推翻無道者的決心。這一章黃自透過聲部與力度的變換、主調與復調的結合,使普通的分節歌具有了強烈的戲劇性。

  第五章是劇情發展的一個高潮前奏,但從音樂看是整個劇作的高潮部分。描寫唐與楊逃難至四川馬嵬坡,軍士不肯前進,要求處死楊貴妃與楊丞相的情境。樂章的力度從很輕到很響,變化幅度比第三樂章更大,怨憤的情緒累積達到了頂點。這種情緒,與當時30年代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是一致的。全曲使用主調和聲,體現了劇中全體軍士的不滿,同時也是暗喻30年代國難深重,人民萬眾一心要求抗日的決心。

  第六章是楊貴妃的絕命詞。唐明皇在局勢逼迫下,無奈只能賜死楊貴妃以安撫軍心。是整個故事最高潮的部分,主人公的死亡,帶來了非常強的戲劇性。對比前一章的氣勢洶洶,此段顯得格外淒冷、陰鬱,是男女主人公故事的結局。此處,黃自並沒有將筆力過多的放在二人感情的糾纏上。並在最後道出“勸君王,淒涼莫為紅顏嘆,珍重江山”的忠告,似乎有一些勸告當局當政者的意味。

  第八章是女聲三重唱。技術上,將中西技法和諧地融為一體。描寫蓬萊島虛無縹緲的.仙境,“枉作相思夢,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是對劇中這一對痴男怨女的勸解。

  第十章是結束段。以混聲合唱與男聲獨唱,作為劇情的落幕。色彩非常暗淡,整個故事在唐明皇對楊貴妃的追思中結束。從劇情來說,已經非常完整的給整個故事畫上了句號。

  總的來看,這七章已經把《長恨歌》的故事情節塑造完整,沒有出現不連貫和脫節現象。而沒有創作的《夜雨聞鈴腸斷聲》為混聲合唱,是賜死楊妃之後,明皇對時局的感慨和痛失愛妃的憂愁,在情節上並沒有實質的發展。此外,另外兩篇均為男聲朗誦。內容也都是銜接和渲染性的。鑑於當時的寫作動機與歷史背景,不過多的渲染愛情、突出描寫男女主角的做法是合時宜的。在保證情節完整的前提下,做了這樣的編排。在七章中,男女主角只出現了三次,說明對愛情主線的弱化。這是30年代初,產生於民族危難時期的清唱劇《長恨歌》。若拋開這個背景,單從劇本來說,加上未完成的三段,也不是不無道理。補遺這一舉動,能讓這個故事在完整的基礎上,銜接更流暢、細節更具體。每一部作品都是歷史的,當年的《長恨歌》留下的未完成是當時境遇的產物。今天,我們所做的補遺也是順應歷史的潮流。在尊重前人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參考文獻:

  [1] 錢仁康.黃自的未完成清唱劇——《長恨歌》[J].音樂愛好者,1980(6).

  [2] 劉雪庵.黃自先生的清唱劇《長恨歌》[J].人民音樂,1956(10).

  [3] 高虹.清唱劇《長恨歌》的旋律藝術[J].樂府新聲,2002(4).

  [4] 周柱銓.清唱劇《長恨歌》主題思想新探[J].人民音樂,1982(9).

  [5] 馮芸.中國第一部清唱劇及其作者——為《長恨歌》問世70週年而作[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12).

  [6] 徐玲.清唱劇《長恨歌》研究[J].青年文學家,2007(2).

  [7] 張明志.從清唱劇《長恨歌》分析黃自的創作特點[J].大眾文藝,2009(10).作者簡介:文章(1990—),女,湖南長沙人,音樂與舞蹈學專業在讀碩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