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譯文對照

《答謝中書書》譯文對照

  導語:《答謝中書書》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譯文對照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 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 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 交相輝映。 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 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 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 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 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作者人物簡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一帶)人。陶氏生活於南朝,歷經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瞭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

  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主要經歷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年)二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諡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年)初,曾師事孫遊嶽。

  永明十年(492年)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

  臨床應用

  陶弘景化學方面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朴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雲是真消石也。”所謂“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陶弘景這一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鑑定的最早記錄。

  陶弘景煉丹方面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成泥,人以鍍物是也”。胡粉(鹼式碳酸鉛)和黃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物,而是由鉛製得。指出﹕胡粉是“化鉛所作”﹔黃丹是“熬鉛所作”。

  據《太平府志》載,陶弘景“上表辭歸,築館句曲,號華陽隱居,營別室於橫山(今安徽省當塗縣新市鎮境內),作讀書處”。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屢請不出,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往以諮詢,人稱“山中宰相”。他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地理、養生、煉丹等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種,尚有《真誥》、《本草經集註》、《導引養生圖》、《天文星算》、《華陽陶隱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詩文存世。

  道教另外的一個修煉方法是外丹術,外丹術就是用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企圖煉製出令人長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種實驗活動,屬早期道教中影響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較早的煉丹活動是企圖得到黃金之類的性質穩定、不易朽壞之物,並希望透過服食之而達長生不朽。後來道教認為,“道”生萬物有著特定的程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們只要能夠在丹爐中濃縮地再現這個過程,依“道”之造化規律來運用“火候”燒煉藥物,令這些藥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式而返回它們從“道”生來時的狀態,然後服食之,便可令人長生不死,是即所謂“奪天地造化之功,盜四時生成之物”。

  道家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性質不穩而比較容易發生變化的物質(如水銀和鉛粉等),卻不能真正認識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所呈現的化學反應,而是以為一種物質在特定條件下變化為另一種物質,象徵著它從宇宙生化程式的一個階段返回了另一個階段,並以為其經過多次“還煉”之後即可回覆至“道”的狀態,而人若服用了這種經過還煉的丹藥(如“九轉還丹”)之後,即可隨之回覆至“道”的境界,永存不滅。

  六朝時期,道教多以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徑,如晉代葛洪說:“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後,外丹術由於所成丹藥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開始逐漸衰落而終被內丹術取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