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環境下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研究之赤壁賦教學設計

新媒介環境下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研究之赤壁賦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品作者深情 悟人生哲理

  一、複習匯入,連線舊課

  師:文章一二段主要寫了什麼?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路歷程?

  明確: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被恬靜素雅的赤壁夜景所陶醉,有一種“羽化而登仙”的感覺,似乎忘卻內心的悲痛,怡然自樂;但隨著自己不經意的“歌聲”和客“嗚嗚然”的“洞簫聲”,作者那淡淡的樂又被內心深處的痛楚所替代。於是“蘇子愀然,正襟危坐”,發出“何為其然也”的疑問。

  二、品作者深情,悟人生哲理

  (一)研習第三段

  1、“何為其然也”,是什麼意思?

  明確:“其”在此是“簫聲”,“然”指“這樣(悲涼)”。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麼(你吹的)簫聲會這樣悲涼呢?”

  2、請默讀第三段,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何為其然也”?(PPT)

  明確:一悲我與曹公不可同日而語。曹操“西望夏口,東萬武昌,……破荊州,下江陵……一世之雄”。而我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二悲“人生苦短,宇宙無窮”。曹操雖然具有雄才大略、豐功偉績,為“一世之雄”,但“而今安在哉”?“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三悲“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這個願望“不可乎驟得”。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注意此段詞句的理解。

  3、此專題主題是“像山那樣思考”,板塊名稱是“感悟自然”。那麼,客是怎麼由赤壁夜景感受到上述悲的呢?“客”是怎麼表述這些悲的?其中最核心的悲又是哪一點?

  明確:客面對眼前的明月清風,自然想起了有關明月的詩歌。而明月的詩歌是很多的,此處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句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主要還因為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傳說這裡是當年赤壁大戰的古戰場,因此聯想到當時的英雄曹操就再自然不過了,作者在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就聯想到了周瑜。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它的意思是“明月升起,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它的'下兩句是“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繞樹飛了三週卻沒斂翅,哪裡才有它們棲身之所”。整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感嘆人生苦短,渴望賢才協助自己實現宏偉大業”的雄心。在這裡,蘇軾借客之口引用此詩句,是含蓄地反用其義,即希望自己能夠遇上賢主。但客在此迅速將話題轉向詩的作者曹操,並濃墨重彩描繪了曹操當年的雄才大略、豐功偉績,並用一句“固一世之雄也”高度總結,但最後又用一句 “而今安在哉”反問,對這一切作了徹底的否定。

  同在赤壁這地方,當年曹操那樣的大英雄都尚且如此!反觀自身,“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又能怎麼樣?但長江是無窮無盡的,即宇宙是無窮的。於是就感嘆“人在無窮的宇宙面前,實在是渺小而短暫”。所以就有了“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所以就有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渴望。知道這個渴望不可以實現,所以就有了悲從中生,只好把這種悲傷傳遞到簫聲之中:“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概言之,“人生苦短,宇宙無窮”,不能建功立業永垂不朽成了一切悲的根源。

  4、齊讀第三段。

  (二)研習末兩段

  過渡:“人生苦短,宇宙無窮”,的確是困擾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天大難題。孔子暮年也曾於河畔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陳子昂面對時間上的無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和空間上的廣袤無垠“念天地之悠悠”時,發出“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嘆。面對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人生的確是短暫的,人的確是渺小的。面對這個世界難題,我們該怎麼面對呢?蘇子是怎麼面對的呢?

  1、你有過這個困惑嗎?你是怎麼面對“宇宙無窮,人生苦短”的困惑?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2、面對此種困惑,有人慾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子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他能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嗎?他是怎麼解決此難題的?請一同學朗讀第四段思考此問題。

  明確:作者從身邊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變和不變的相對性。

  從變的角度說,“逝者如斯(水)”;“盈虛者如彼(月)”。萬事萬物並不永恆,事事物物時刻在變化,即“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從不變的角度看“長江之無窮”的觀點。

  從不變的角度看,水“未嘗往”,“往”指“流逝、消失”,即水“從來沒有消失過”;月“卒莫消長”,即月亮“本身終究沒有增減”,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萬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不會斷絕,仍然永恆的,即“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強調了“我”與“物”同,也是無盡的,否定了客從變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須臾”的觀點。

  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這是好理解的,哲學上說,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講得就是這個意思。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裡“物”“無盡”也好理解,但“我”怎麼也“無盡”呢?

  說明:這是此文的難點,主要是學生沒有佛道知識儲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儒釋道不同角度去理解,若課堂時間不夠,也可以作為課外探究題,引導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瞭解作者在黃州時期的思想和儒釋道關於人生永恆的論述。

  下面是一些比較有代表的解釋,供參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 ——吳小如《讀蘇軾<赤壁賦>》

  ▲佛教禪宗裡有證實相的觀點。實相是指空幻的萬千事物背後的那個實在的本體,那個沒有被汙染的清靜的東西,這東西真實而又清靜,隱於現象背後,不生不滅,值得追求。生與死只不過是一種幻相,它的背後有一種永恆不變的實相。這種實相,一般的愚鈍者是看不到的,要憑主體的心靈感悟,所見意境的瞬間昇華才能實現。蘇軾經過長期的磨難,產生了頓悟,所以樂觀曠達地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武增明 《解讀“物與我皆無盡也”》

  ▲《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這樣,人之生存是氣聚的結果,人之死是氣散的表現。一物化為另一物,只是具體存在形式發生了變化。究其實質,仍是一氣。因此,在氣這一層次上,萬物也齊一的。莊子說人生於無復歸於無,正如現代科學之謂物質不滅。

  4、怎麼理解主與客的對答?

  明確:主客對答是賦這種文體的特點。蘇子的“知”與客的“知”在文中交鋒,蘇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這主客的交鋒正是作者內心苦惱、矛盾交織的獨白,重疊了兩個“靈魂”。內心的“主”終於說動了內心的“客”,作者樂觀向上積極的一面,壓下了頹傷自憐消極的一面。

  5、認識了無窮和有限的相對性,那麼我們怎麼面對人生?作者告訴我們怎麼面對人生?

  明確:“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6、世界難題解決了,蘇子與客的情緒怎麼樣?請齊讀最後一段。

  明確:客喜而笑。這與前面的“樂”有本質的差異,“樂”是淺層的感受體驗,而“喜”則是發自內心的愉悅。

  板書:喜。

  三、誦讀全文,對話蘇軾

  1、誦讀全文思考:若時空倒流,你又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東坡居士,結合此文的學習,你想對他說點什麼?

  2、北京時間20xx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的8.0級特大地震災害。許多同胞在此次災難中永遠離開了我們,許多同胞在此次災難中成了殘疾人,許多同胞在此次災難中失去了情人。如果這其中就有你的同學,那麼現在你學習了東坡居士的《前赤壁賦》,你是否有更多的話想對你的同學說?你會怎麼說?

  3、小結: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

  四、作業:背誦末三段

  附錄:板書設計

  樂——赤壁夜景

  ↓ 與曹公不可同日而語

  悲— 人生苦短,宇宙無窮

  ↓ 挾飛仙、抱明月,不可驟得

  喜——物與我皆無盡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