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課文分析(蘇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賦》課文分析(蘇教版高一必修)

  (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遊於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於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麼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麼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學習第一段,並思考:

  l、這是“賦”正文前一段簡短的敘事,可分幾層?

  提示:可分三層

  ①第一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寫景,後句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為先寫景後敘事,為月出之後的情況。

  2、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緻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總結: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月出東山,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泛舟赤壁,

  (一)事

  舉灑誦詩遺世獨立,

  情

  羽化登仙

  (二)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就這樣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他在那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餘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學習第二段並思考:

  1、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提示:可分兩層。①寫作者的歌聲;②寫客人的蕭聲。

  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從何體現,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提示: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麼?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提示:“美人”指所傾心的物件,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後,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4、本段的“悲”從何體現?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提示: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蕭存。體現作者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5、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轉折過渡

  樂

  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二)事客吹洞簫,倚歌而和

  如泣如訴,舞蛟泣婦

  悲

  (三)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麼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鬱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線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裡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裡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遊,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餘音寄託給這悲涼的秋風。”】

  學習第三段並思考:

  1、客於明月清風,良宵美景,奏出充滿悲哀的言樂,他之所以要“託遺響於悲風”,其緣由是什麼?

  客人認為即使曹孟德那樣的英雄豪傑,當年聲威赫赫,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更何況漁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暫,渺小得有如滄海一粟,夢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從中來,借簫聲來表達愁緒了。”

  2、“客”是如何抒發當時的情懷的?本段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

  提示:“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恆,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透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於“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

  一般的人,在憂患與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麼做?

  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四)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並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麼,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佔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學習第四段並思考:

  1、本段主要寫什麼內容?感情色彩如何?

  提示:感情變為喜悅。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提示: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提示: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並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並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

  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這種觀點並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4、從什麼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恆的。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恆存在的。

  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後又回到了“樂”上來。

  (五)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客人聽了之後,高興地笑了。洗淨杯子,重新斟酒。菜餚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學習第五段並思考:

  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提示: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尾有什麼深刻含義?

  提示: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3、你以為當初的月夜泛舟真有這麼一番主客問答嗎?對這場人生觀討論的意義當如何認識?

  據說東坡泛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隨。但主客問答肯定是虛擬的,這是賦體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客之言與蘇子之言,各代表了蘇軾貶謫黃州後思想的一個方面,當然,樂觀一面是主導。

  4、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消極的嗎?

  全文透過主客對話所表現的憂傷與喜樂,都是作者內心矛盾和複雜感情的真實反映。作者抒發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但他並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

  孟德周郎,而今安在?

  客(哀)

  主客蜉蝣寄身,滄海一粟

  問答盈虛有數,物我無盡

  (理)主(樂)

  (蘇子)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