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逝川》淺析

遲子建《逝川》淺析

  引導語:《逝川》是一篇關於愛的小說,是遲子建關於愛的表達形式的思考。純白的雪世界,純白的童年記憶,給了遲子建無窮無盡的遐想。下面分享一篇關於遲子建《逝川》淺析內容,供大家解讀。

  遲子建《逝川》淺析

  藝術家的豐富性體驗,指的是藝術家獲得愛、友誼、信任、尊重和成就時內心的感受。豐富性體驗是一種歡悅、幸福的體驗,它使藝術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的心靈的美好。藝術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往往既體驗過深深的痛苦,也體驗過歡樂。他們的一生往往有過不幸,也得到愛的溫暖、信任和尊重。這種體驗成為他們心靈的寶貴財富。

  評論家謝有順曾評價遲子建的創作態度是“憂傷而不絕望地寫作”。“憂傷”是遲子建作品瀰漫著的一種氣息。在遲子建看來,這種“憂傷”表現在對生之掙扎的憂傷,對幸福的獲得滿含辛酸的憂傷,對蒼茫世事變幻無常的憂傷。“不絕望”可以理解為,對生之憂傷中溫情亮色的感動,對能照亮人生的一縷人性之光的嚮往,這些,是人活下去的巨大動力。

  遲子建天性喜靜。大部分時間在寫作、閱讀和散步中度過。她想念古人的生活,優雅、閒適、和自然親近;不喜歡大都市,覺得城市的熱鬧只是表面的五光十色,反而邊遠的小村莊,生活更本真、更富趣味些。比如家鄉大興安嶺,每次回去都有歸屬的感覺 。

  藝術家的豐富性體驗,尤其是童年時期對愛的溫暖的體驗,是他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遲子建在中國最北端的雪地裡長大,漠河、北極村、冰封的黑龍江、雪泥路上的馬車構成她的童年。

  《逝川》雖然只是一篇短篇小說,卻內蘊豐富。作者帶我們走進北方漁村,走進一個神話般的故事,去感受在逝川這條河流邊的美麗人生。在小說裡可以很容易的就看到遲子建童年的影子,逝川、淚魚、雪、漁民、阿甲村,這些都可以在遲子建的童年記憶裡找尋到。逝川不僅僅是一條河,它還是遲子建溫暖童年記憶的幻化。逝川擁有著平和溫柔的性情“它的河道並不寬闊,水平如鏡,即使盛夏的暴雨時節也不呈現波濤洶湧的氣象”,就像遲子建的童年平靜、溫暖,充滿深神奇的幻想。

  作者把阿甲村的故事穿插在雪的世界裡。雪是整篇小說的一條引線,逝川裡這種奇異的淚魚“每年只在第一場雪降臨之後才出現”,“一般都在初雪的傍晚從上游下”。純白的雪、樸素的阿甲村漁民,都讓人感受得到暖暖的感覺,這個故事帶有一點點憂傷,但是它的憂傷是帶著溫暖的,它輕輕地軟化著每個人的心。北極村的童年記憶給了遲子建構造美麗故事的土壤,愛在遲子建的內心深深埋藏,《逝川》是一篇關於愛的.小說,是遲子建關於愛的表達形式的思考。純白的雪世界,純白的童年記憶,給了遲子建無窮無盡的遐想。

  在小說裡淚魚確實是一種很奇異的魚,“淚魚是逝川的一種魚。身體呈扁圓形,紅色的鰭,藍色的鱗片”,“這種魚被捕上來時雙眼總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淚珠,暗紅的尾輕輕擺動,藍幽幽的鱗片泛出馬蘭花色的光澤,柔軟的鰓風箱一樣呼嗒呼嗒地翕動”。遲子建這樣寫到“有誰見過這樣奇異的魚呢?”是的,有誰見過這樣奇異的魚呢?

  遲子建曾說過:“我對人生最初的認識,完全是從自然界一些變化感悟來的,從早衰的植物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生命的淡定和從容,許多衰亡的植物,翌年春風吹又生,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從她的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淚魚是遲子建無限遐想的精靈!精靈是有靈性的,“它們到來時整條逝川便發出嗚嗚嗚的聲音”,“再將它們放回逝川,它們再次入水時便不再發出嗚嗚嗚的聲音了”。所以“在阿甲漁村有一種傳說,淚魚下來的時候,如果哪戶沒有捕到它,一無所獲,那麼這家的主人就會遭災”。但是心存感念的遲子建把悲憫之心賦予了淚魚,所以“這裡沒有人遭災,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穫的”。

  遲子建賦予吉喜很高的生命高度,這種對生命形式的愛,正是遲子建內心世界的流露。吉喜的完美和她的際遇是不平等的,可是這種不平等又在遲子建無限憐愛的筆調下彰顯出更為寬廣的愛的形式。這種寬廣的愛使阿甲村的蒙上了一層奇妙的靈性,逝川、淚魚、雪、吉喜、新生嬰兒,甚至是胡會,阿甲村所有的漁民,都是在遲子建愛的王國裡完美存在的,吉喜的命運本身就散發著愛的光芒。

  遲子建在《逝川》裡盡情的揮灑著她對淳樸鄉土的人情體驗,讀遲子建的小說,我們始終能感覺被一股清新樸素的氣息籠罩著。阿甲村是一個依偎在逝川旁邊的小漁村,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漁村,那裡的人們依靠打漁為生。

  遲子建在《逝川》放置了她對生命的體驗、對愛的體驗和對人情的體驗,就像她在逝川裡寫的那樣:“淚魚是多麼了不起, 比人小几百倍的身子,卻能歲歲年年地暢遊整條逝川。而人卻只能守著逝川的一段,守住的就活下去、老下去,守不住的就成為它岸邊的墳冢,聽它的水聲,依然望著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