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文鑑賞

春江花月夜原文鑑賞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翻譯: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幽靜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全詩三十六句,前十句營造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遠、靜謐瑰麗、澄澈優美的詩意境界。詩中五至十句寫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讀者讀到這裡時,腦中不自覺會出現句中描繪的畫面,微波盪漾的河流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在花草叢中就象雪珠一樣,眼前一片澄明不覺得空氣的流動,水邊岸上的沙變成了白色看不見,江水和天色清靜得沒有一點纖細的灰塵,天空的月亮顯得更加明亮。但詩人並不一味營造意境,他在接下來的十一至十八句的追問和感慨雖略帶傷感卻並不消沉頹廢,其中兩句 “江畔河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歷來為人稱道,可以說是全詩的“詩眼”,詩人在這裡發出對宇宙奧秘的探求,表現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全詩展現出不同一般的風貌。《春江花月夜》的風貌跟初唐時期詩歌革新的主張是分不開的,初唐詩反對齊梁宮體詩的輕靡浮豔,主張文質並重,開始追求情思濃郁與氣勢壯大,這種詩歌革新的氣象在唐初宮廷詩人身上已初露端倪,等到了“吳中四士”時期,詩人們開始清除南朝詩歌和唐初宮廷詩風的.弊病,自此唐詩開始有了篷勃的生命力,而《春江花月夜》正是在這一主張下產生的傑作。

  《春江花月夜》整首詩表現的雖是遊子思婦的傳統主題,但詩句外形鮮明、內蘊豐富,全詩顯出一種清麗健康的格調。如果說詩的上半段寫的是優美的意境和哲理的思考,那下半段詩人則迴歸主題,寫遊子的相思離愁之意,詩中第十七至二十四句寫道“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寫遊子和思婦的離別愁思,遊子在外思念愛人,而思婦所住的樓上,可憐只有孤單的月影與梳妝檯相映,月光停留室內,使人愈發思念離人,月光來了不去,不是月光不去,是我想念你啊,在外的人。這幾句詩人寫思婦的心理行為,跟杜甫的《月夜》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月夜》杜甫完全以妻子的口氣寫出,而張若虛則描繪出一個畫面,離人和思婦,思婦居所的月光,借月光賴著不走表達相思之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傳統是抒情,而抒情往往要憑藉著情和景的聯絡,才能自然發出。《春江花月夜》在這方面做的很好,先不說整首詩的格調,就遊子在如夢如幻的氛圍中思念家中愛人來說,便是超越情景交融的“興象”,“興象”是中文專業術語,“興”指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象” 指物象,文學作品裡所表現的事物形象,二者結合指詩歌表現上特具的那種言近意遠,吞吐不盡的美學屬性和藝術情趣。《春江花月夜》由夜間寧靜清絕的景色引發出思婦的居所,月光的徘徊映照思婦的孤單,拂不去的月光象徵思婦的想念綿綿不絕,進而顯出遊子對思婦的情思,有情有景且氣氛協調,脈絡貫通。詩的後八句,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寫遊子和思婦的相思如此之深,卻不知何時才能相聚,只有借月光遙寄思念。而在月光下遙想的情景中,又將發生多少的追憶和回想?詩歌最後以月光和思念之情一起灑落在江水之中、岸邊的樹上做結,全無一字回憶過去和嚮往重聚,指向一個“象外”的世界,任讀者自己去揣摩和想像。

  《春江花月夜》在唐代即為人所激賞,它的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和諧,意境清明澄澈,風貌清麗健康,既包含了豐富廣泛的人生哲理,又給人以無窮想象。聞一多先生甚至認為:“在這種詩而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