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合唱版賞析

春江花月夜合唱版賞析

  春江花月夜原為中國傳統琵琶曲,你喜歡聽這樣的曲子嗎?下面就由小編為你介紹一下春江花月夜合唱版賞析吧,希望大家喜歡!

  我喜歡邊寫文字,邊聽《春江花月夜》這曲古音樂。

  我隨著這曲典雅、抒情的音樂,感受著一幅“江南春江潮水”圖景。

  這曲古音樂,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張若虛描寫“江南春夜”美景的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遶芳甸,月明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花月夜》源於一首名為《夕陽蕭鼓》的琵琶文套大麴。公元1895年(清光緒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將此曲更名為《潯陽琵琶》,收入他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並立了十個小標題:“夕陽蕭鼓、花蕊散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裡、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裡一歸舟”。樂曲這樣註釋以後,便與白居易的《琵琶行》聯絡起來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蘆花秋瑟瑟”的意境隱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稱它作《潯陽夜月》《潯陽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以汪昱庭的傳譜《潯陽夜月》為藍本改編成絲竹合奏曲,並借用古樂府詩題改名為《春江花月夜》。改編後也有十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舟唱晚、洄瀾拍岸、棹鳴遠瀨、唉乃歸舟、尾聲。這時樂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離愁別緒。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淪落人飄零天涯的落寞與失意,而將曲意專注在“春、江、花、月、夜”這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編以後樂曲有很多種版本,但大同小異,是同一樂曲衍生而來。

  全曲十段,用自由變奏的方法使主題迴圈衍展來闡述樂意。樂曲第一段為主題旋律的呈示,然後是該旋律的九次變奏,每一次變奏都將曲意向前推進,雖然是基於同一旋律,但毫無單調之感。同時,還採用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換頭合尾”的手法(這在民間傳統器樂曲中是很常見的),使長短不一、變奏方法各異的十個段落涇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優雅的曲調片段上。

  一、江樓鐘鼓——夕陽照江舟蕭鼓動心絃

  樂曲開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彈挑、輪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了陣陣低沉的鼓聲。而洞簫、古箏波音的奏出,則猶如遠處鐘聲的迴響,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優雅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然後,樂隊合奏出了那流暢、委婉的主題樂段。

  這一江南風格的主題旋律以“魚咬尾”的方式展開,使音樂在進行中不時地作一迂迴反覆,從而增強了樂曲的圓轉與彈性,加強了樂曲的韻味和律動。所以,當這一主題樂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複和變化重複時,使人就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此後,大鼓輕聲擊奏,反覆描繪出夕陽西下、泛舟江上、簫鼓齊鳴的動人情景。

  二、月上東山——明月升長空江水泛漣漪

  舒展的旋律線如波浪般進行。樂曲的一頭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貫穿連線的,使得音調輕盈、平穩,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簫那協調一致又賦予典雅色彩的.齊奏配合,使得音樂格外柔美與和諧,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在雲層中游移出沒的美麗景色。最後,有洞簫吹奏出婉轉嗚咽的旋律,導人了深遠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三、風回曲水——晚風輕吹拂江水起盪漾

  此段旋律與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變化—節奏在此得到拉寬。隨著音樂的不斷髮展,節奏似乎又慢慢變得密集起來,從而使樂曲的情緒與“月上東山”的那種在寧靜淡遠中感受到的廣闊深沉有了一種對比。似乎“風回曲水”那較為熱情的曲調則更多的是表現江風拂水的情景。

  四、花影層疊——薰風弄花影層要映水中

  一開始就由琵琶奏出了四個急促的華彩句,情緒陡然起伏,頗有氣勢。與前面恬靜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的感覺。

  此時,水中倒映、兩岸花木和空中明月變得層疊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斕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紛亂之貌。之後,樂曲在“合尾”中結束,江面又歸於平靜。

  五、水深雲際——皎空孤月輪水天雲弄影

  音樂此時進人了萬籟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區不斷遷回變化,接著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樂器那飽滿結實、醇厚深沉的音響,以濃墨重筆描繪了江中水霧的深沉闊大。

  忽而,音樂中悠然飄出琵琶輕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箏的長顫音以及曲笛輕巧明亮的波音,給人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感受。

  六、漁舟唱晚——歌聲劃寂靜漁人唱晚歸

  此時蕭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著,琵琶進行領奏,就彷彿漁夫一邊搖槽一邊歌唱,而其他樂器在每句最後長音的齊奏,又猶如船上眾人的應聲和唱,在這一段音樂中採用了同一音型不斷的下行模進,營造出越來越沉靜、越來越悠遠的氣氛。然後,音樂情緒頓轉,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就好像遊人在凝神靜聽那漸漸遠去的歌聲之後,突然又回過神來,重新回到熱烈、歡快的情境之中。

  七、回瀾拍岸——漁舟竟相歸回瀾拍江岸

  一開始,由琵琶以掃和輪奏出一連串由慢至快、頓挫有力、富有生氣的模擬音型短句。爾後,蕭、二胡及打擊樂器等合奏出氣勢磅礴的旋律,猶如群舟競歸、破瀾拍岸的動態。最後,由琵琶奏出尾句,音樂輕弱而收。此段音樂流利酣暢、一氣呵成,充滿了律動。使整個畫面靜中寓動、動靜相濟,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

  八、撓鳴遠籟

  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

  九、唉乃歸舟——歸舟濺浪花格聲唱唉乃

  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箏琶音襯托下,樂隊合奏出複線式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不斷起伏模進,緊促而有力。表現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槽聲唉乃的意境,從而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十、尾聲——歸舟萬籟寂春江更出靜

  琵琶與二胡、簫先後奏出了悠揚的旋律。此後,洞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題音調與前面首尾呼應。那清麗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寧靜悠遠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靜,在那星斗滿天、薄雲掩映下一輪皓月漸漸向西移去……樂曲在詩晴畫意和幽靜深遠的意境之中結束了全曲。整曲的藝術特點歸納起來就是:以景抒情,情寄於景。

  曲子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 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聽眾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有人說, 這首曲子“哀而不傷” , 在展現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時,又帶有一絲絲對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思考;儘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哀而不傷,怨而不亂。一方面是對人生短暫的感嘆, 羨宇宙之無窮, 哀吾生之須臾。 而在這感嘆之中也包含著對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無窮生命力的體悟。明月長存,江流不盡,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暫的,然而也正是這渺小而短暫的 人生,面對這無窮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於生存侷限之外的沉思與夢想。另一方面是對生命的顧慕與流連。漫步於江畔,春夜靜謐,玉兔東昇,江面盪舟,花影搖曳。耳邊琵琶絃動, 絲絲入扣……

  最後的最後,散了,靜了,離去了,只剩無盡的江水和皎潔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 辰美景,渺茫的江天,無窮深邃的宇宙,這樣的情景總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迴不已的思緒。耳邊的樂聲有些沉重,猶如長著的低吟,深厚凝重的樂聲,不需要言語,卻彷彿在向世人發 問: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 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不知是誰第一個驚詫月色的皎潔,更無人能知曉,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從何時開始灑遍人間。短暫的生命總是過於脆弱,歲 月總是那樣的無情,琵琶演繹的滄桑訴說著人世變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暫,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恆。抬頭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名曲《春江花月夜》透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 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是我 國民族音樂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賞的時候我們不但要從其曲調、韻律、節奏等方面綜 合分析,同時還要注意藉助張若虛同名詩歌的意境,來領悟其歡悅後的沉思。人生代代無窮更替,唯獨不變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舊了;但從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 短暫,宇宙萬物卻生生不息,擁有無窮生命力。哀傷,但卻不乏希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