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

  《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已經熟讀成誦了,但都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古詩,對詩意並不瞭解。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理解詩意,習得能力上。透過兩步,落實了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分三個層次進行:“弄清字意”、“讀懂句意”、“明白詩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詩意的基礎,也是古詩學習的難點。

  教學中,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用現在的字義組詞,然後朗讀感悟,比較選擇正確的解釋,進而讀懂句意。在明白詩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觀察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透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2

  我認為,低年級孩子由一字一頓地讀,到能入味地讀古詩,這其中是有層次可循的。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時,我注意了讀的指導的層次,從讀準、有節奏地讀、搖頭晃腦地讀至帶入情境中讀。

  孩子們學齡前就有不少孩子學過這首古詩,然而在一年級學習拼音糾正讀音學習普通話的時要,我發現孩子們課前讀這首古詩是很有問題的。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他們很容易讀成後鼻音;“更上一層樓”中的“上”和“層”字也是我課上正音的重點。在課堂上,我先請基礎較差的學生讀,發現問題,引起全班同學的重視,並且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書上用著重號把這些易錯的生字讀音作上記號,指導較差學生能學會並努力掌握好這些生字的讀音,透過讀帶有該字的詞及詩句,達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詩句的節奏,都是前二後三處斷開,字斷音連。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聽老師範讀,劃出小節,個人練讀,展示成果,學生便掌握了五言詩讀的節奏。

  為了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瞭解詩的大意,帶著自己的動作讀,並教學生學著古人遙頭晃腦地讀。

  透過這樣幾個層次,學生讀起古詩來,就比較有韻味了。

  然而,學習薛法根老師的古詩教學,他在過程中學生的誦讀貫穿始終。他精心設計了古詩誦讀指導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老師範讀以後,先是學生自己“輕輕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裡,念上兩三遍”;然後是指名4、5個學生讀,最後是全班一起讀。這一組讀的設計,時間不長,但學生連聽帶讀有10多遍,學生對這首古詩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讀到會讀,有效性應該是很高的。

  第二個層次,是“讀懂”,“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老師沒有讓學生集體討論,而是先讓學生自己認真地讀,細細地想,自己開動腦筋讀懂詩句,(這一過程中重點是老師的指導和點撥,)然後再是同桌交流,“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教師追求的不僅是讀懂的結果,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切切實實地體驗理解古詩的過程。

  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引導學生讀出對詩歌畫面的感覺,想想古詩的“意境、情境,感覺是什麼樣子”,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這種感覺。指導過程仍然是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誦讀,然後指名交流,交流時也是先誦讀,然後談自己的感覺。整個古詩教學的過程就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領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味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由表及裡,今後,我的古詩教學還要朝著最佳化的目標努力。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更好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能夠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由他們提出一些,並解決,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當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4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講授古詩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完《登鸛雀樓》這一課後,我覺得學前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學前兒童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感情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嗎?那你想到前面給小朋友朗讀嗎?這時幼兒們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帶領幼兒學習校正讀音,在我進行逐行分析詩意時,引導幼兒與我配合,交流討論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引導幼兒觀看黑板上的圖畫。有大多數幼兒可以說出大概意思,還有的幼兒可以用完整話說出準確的詩意,課堂氣氛活躍,連平時不愛聽講的小朋友也參與到交流當中了。透過課堂律動使幼兒放鬆心情,這時我會及時注意維持課堂秩序。請幼兒到講臺有感情的背誦古詩,給予表揚並獎勵貼上。

  總之,這堂課從讀到理解,理解到背誦,各個環節緊緊相扣,我從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到有感情的背誦古詩,很好的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以引導幼兒的興趣為主要目標,在中間加上律動可以讓幼兒以輕鬆活潑的心情度過這節古詩課,可以讓幼兒的心從上課到喜歡上課再到愛上古詩課。我認為還有不足是課題應該用正規楷體書寫,在黑板上能夠出示全詩就更好了。還有對於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5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裡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登鸛雀樓》

  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透過反覆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還是照老規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3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後,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絡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絡起來,有什麼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6

  《登鸛雀樓》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詩。

  雖然低年級的教材,單元的特點不太明顯,但是一讀就能發現,這個單元是描寫祖國的山水之美的。

  本單元有《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三篇課文,還有另外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整體瀏覽單元,人文的主題相當明顯,編者一定希望小朋友們能夠透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愛上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一首詩寫的是登樓。“樓”是這一課的生字,所以需要重點講解。在古時候,登樓是文人雅士最樂意乾的一件事,好抒發自己的情感。王之渙的這首詩,也是登樓抒懷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詩歌中,這一首也尤為出名。

  說起樓,特別有意思,中國古代有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課題的時候,介紹樓字的結構,看看鸛雀樓的造型,再看看現代樓的演變,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個字,也能瞭解中國的“樓”有什麼不一樣,培養獨特的“中國”審美。

  然後可以瞭解一下鸛雀樓在什麼地方。接著跟隨詩人去欣賞一下那裡的美景。

  詩歌的教學最主要的是讀好詩句。自讀、齊讀、師生互讀,朗朗上口的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得有點像古文的樣子。

  接著,我們再來看,詩人看到了什麼,理解詩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你的腦海裡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

  小朋友先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來想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追問,怎樣的山?結合講解層林疊翠,層疊;山川;名山大川;講解“依”、“盡”。然後出示地形圖,展示黃河真實的圖景,讓學生明白,詩人居高遠望,視野開闊時,看到的是什麼,豐富學生的想象,再讀詩句,到會背。

  寫字“樓、依、盡”。

  出示最後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這句詩,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老師結合學生的理解相機引導。還可以給孩子們留下伏筆,看看爸爸媽媽是怎麼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後告訴孩子們,王之渙登上的鸛雀樓,已經沒有了。但是這個樓卻因為他的詩歌而聞名天下,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讀一讀,背一背。在朗讀、背誦中感受中國山水,文字的美。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7

  《登鸛雀樓》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本詩透過描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太陽西沉、黃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隨文學習生字詞,初步理解詩句的內容,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設計此微課前,首先對低段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也擁有一定的識字與學習的能力,有的學生甚至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卻不怎麼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儘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識字寫字,讀詩品詩。

  一、情景創設來鋪路

  在微課伊始的自我介紹裡,我化身為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著從共同的愛好——旅遊直入主題,輕鬆愉快地利用配圖講解走進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同時,還很自然地激發了小朋友們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又為後面在“金箍棒”的幫助下讀出詩的節奏,在指導寫字時利用“火眼金睛”來讀帖做了鋪墊。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有法寶滴!

  二、識字無痕有方法

  關於課文要認和要寫的生字,我有效地將“隨文”與“集中”結合起來,不露痕跡地滲透了各種方法。如:“樓”“層”是根據插圖直觀記憶和理解;“盡”“窮”是根據猜字謎的形式來趣味識字;“依”“欲”是透過造字特點來認字釋義。至於要寫的生字,我則透過組成不同的詞語(含一成語),在增加語用的同時創造多次與生字見面讀帖的機會;然後再請小朋友們伸出小手,跟著生字的動態演示,按筆順規則書空;最後抓住“盡”與“層”兩個代表性的生字做重點,引導讀帖的方法,一看寬窄,二看筆畫。微課雖短,但是識字寫字的教學可謂紮實有效!

  三、層層遞進讀中悟

  一讀:認識了鸛雀樓和王之渙後,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詩《登鸛雀樓》,根據拼音和“金箍棒”,有節奏地讀準古詩。二讀:隨文識字,借圖解詩後,拓展比較杜甫《登樓》和李商隱《樂遊原》中的名句,體會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此時,去掉拼音,根據節奏線,讀出詩人激昂的情感。三讀:欣賞“古詩新唱”和“為詩作畫”後,出示電子課本,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謂源於內心的“誦”也。如此層層遞進,讀中領悟,既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發了學習的動力,滲透了學習的方法。結尾的“祝小朋友們學習更上一層樓”將古詩的寓意這個難點輕而易舉地引申到現實生活中,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總之,短短十分鐘不到的微課,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關鍵的是:一步一個臺階!一階一個高度!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時候,我採取了讀——聽——講——讀——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群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同時讓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讀

  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古詩,要求標記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詞。透過預讀,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並提出疑問,初步引出討論的話題。

  二、聽

  在課堂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也可以當堂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即興朗誦。總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走進詩歌。在讓學生聽之前,應該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認真聽字詞,聽停頓,聽節奏,聽語調。

  三、講

  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的講,即教師講個別字詞的意思,教師講詩歌的作者及其創作背景;一部分為學生的講,即引導學生談詩句意思,在談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詩歌的意境,最後讓學生講學習這首古詩後的收穫。特別是透過指導學生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讓學生聯絡學習、生活實際講認識、講收穫。

  四、讀

  這一次的讀可以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一來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讀的活動中來,二來能激發學生的讀詩熱情,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比賽讀的時候,要對各組讀的情況作比較,評判字詞讀得是否準確、節奏停頓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達。最後一句“更上一層樓”的最後三字,要一字一頓,“樓”字則將音拖長。

  五、背

  古詩的學習,不光要求我們會讀、理解,也要求我們能背誦,特別是對於一些經典古詩文,更是如此。背誦是更高層次的朗讀,背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對詩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於小學生的記憶力極強,透過前面的朗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即能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9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透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透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透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0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古詩的學習,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藉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透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透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後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

  透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裡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透過反覆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透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再現詩人創造的意境。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1

  三年級下冊的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三年級學生對《登鸛雀樓》已經能背的滾瓜爛熟了,但古詩是語言材料的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們只是機械的背誦,有很多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詞還不認識,對詩中蘊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初步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1、交給孩子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麼地方準備做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著我又問:“他登上鸛雀樓之後都看到了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馬上我又進入閱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本課教學中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透過想像,學生的說話練習“我彷彿看到了 。”那夕陽在山邊騰起大片餘輝,浩浩蕩蕩的黃河涌動萬點碎金流向蒼茫無際的遠方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地展現出來。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2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餘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湧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麼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裡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於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後兩句的基礎,後兩句是前兩句的昇華。前面寫景,後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這樣的教學,學生透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透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3

  小學語文版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體現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把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針對語文課的語言學習,應是教師指導學生透過讀書,當然是用"心"讀書而不是用"嘴"讀,然後把語言加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要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三重"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趨勢,而且要了解並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整體學生的發展,拓寬發展的格局。因此教學是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物件是學生,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瞭解學生知識背景

  透過一學年的學習,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是一種智慧的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哲理。透過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簡單地、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認識,字音都還讀不準,字形搞不清楚,對於詩意及其蘊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通、讀順、讀好、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瞭解學生能力

  二年級學生透過自己以往的學習,已經初步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如:老師範讀,小老師領讀。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瞭解學生的需求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勇敢地站起來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板塊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給他們找朋友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資訊模組,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透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透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使圖、文、聲立體同時輸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去感悟古詩,使書本上的知識得到內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其情、悟其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然後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透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4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而這首詩,我們班學生早在每天的晨誦時間就已經讀過、背過,因此我決定在簡單地輔導學生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教學完本課的生字外,就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詩意上。

  那麼怎樣讓學生理解詩意呢?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單獨學習一首古詩,還是第一次,以前都是“文包詩”的課文,學生可以從文中的句子找到詩句的理解。這首詩是先理解字詞的意思,再連成句子呢?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接受嗎?於是,我準備以“畫”入手,與學生邊聊邊理解詩意。

  我和學生共同板畫這首詩,思考詩中出現的景物,討論該畫在什麼地方?最後一致得出:一輪夕陽依著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往下沉。樓前下方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奔騰而去,流向大海。我的板畫,幫助學生理解了詩意,後來我請學生自己說說詩的意思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說了。透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詩的第三、四兩句揭示了“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我請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說:“我們平時站在平地,只能看到近處的景物,而如果站得高,我們不僅能看到大片的田野,還能看到遠處一排一排的樓房。”還有一位學生說:“上次爸爸媽媽帶我去東方明珠,我看到下面的人都像小螞蟻,汽車像小盒子,向遠處看去,看到了許多的高樓大廈,看到了黃浦江水流向遠方。”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還成為了千古名句呢,我們還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有一個學生說:“我在老師的評語中,看到過‘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呢!”我告訴他們,你們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就要更加努力。這樣一拓展,學生就更能理解詩意了。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反思 篇15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匯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於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基於此,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瞭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小學生對古詩的朗讀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範讀,不利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3、定位聯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麼樣子?然後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4、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搜尋引擎查詢本課全部資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遊戲給生字組詞。

  5、識字遊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6、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後,安排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美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思維。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麼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為背詩大王、小詩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