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聽評課反思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聽評課反思

  《登鸛雀樓》是一首無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後兩句寓理於事,闡明瞭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的人生哲理。

  馬智華老師在執教本課時,有幾個精彩之處值得我們借鑑。

  一、圖文結合,理解詩意。蘇教版小語教材的插圖都很美,並且能體現課文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意思,老師充分利用插圖來值得學生仔細觀察,理解詩意。在教學第一、二行詩句時,老師請學生讀讀詩句,一邊讀一邊看圖,看看哪幾個字圖上有,並想想是什麼意思?這樣一來,“日、山、黃河、海”這些景物就深深地留在學生的腦海中,這時,老師又讓學生看太陽落山的動畫,想象黃河流入大海的情景,學生腦海中的`畫動了起來。在理解這兩行詩句時,程老師沒有單純地去問學生“依、盡、入”是什麼意思?但我想,透過這樣的觀察想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美麗和氣魄,就全都呈現在學生眼前,其意不說自明。後兩句詩句主要寫了詩人登上樓所想到的,其中蘊含著一個道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這兩句詩句的教學也是本課的精彩之處,老師讓學生觀察鸛雀樓,看看鸛雀樓有幾層,哪一層有人?然後假設如果詩人想要看到遠一點的景色該怎麼辦?站在哪一層樓能看的更遠?為什麼?從而引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行詩句。這是程老師又問:詩中哪兩個詞是很遠很遠的意思?那麼“千里目”又是什麼意思?透過這樣的圖文結合來理解詩句,能幫助學生自己讀懂詩意,也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讀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感悟。閱讀課就是教師指導下的讀書課,老師這節語文課共安排了30次學生朗讀,有試著讀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充分感知、感受、感悟詩句所蘊含的意思和哲理。此外,我覺得程老師上課提的問題如果換個說法,學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如理解“白日時可問:“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不要問:“白日”是什麼意思?看圖理解“依山盡”時,可問:“太陽是怎樣下山的?”想象黃河水流入大海時的情景時,可問:“黃河水怎樣流動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在指導朗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時,也可讓學生想象景物的動態變化來指導朗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