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優秀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鸛雀樓》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透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透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

  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裡呢?

  2、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把這氣勢透過讀表現出來。

  4、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三)、朗讀指導

  1、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說一說。

  2、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