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表現了作者陸游對前線戰鬥生活的念不忘,對抗金事業無人可以託付的極端憂慮和對自己始終不遇的無限憤慨,表達了自己濃烈的愛國感情,寫得神完氣足,感人至深。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翻譯及賞析1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

  原文: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譯文

  我於深秋時節從前線奉調回京,一路上但見枯黃的桐葉在晨光中颯颯飄落,又聽到寒蛩不停地在夜裡悲鳴。面對如此蕭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後再也難以受到重用的現實,心中十分沮喪灰暗。忽然憶起當年在前線橫戈盤馬、縱橫疆場的戰鬥生活,那大散關上和清渭之濱大概還戰事依舊吧。

  想到將來黯淡的前途,我頓時萌生了駕舟隱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瞭然於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無人可以託付,不能讓其繼續為恢復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愛國之志和作戰策略終不會得到皇上的理解和採納,我當年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去勸諫皇上呢?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註釋

  蛩(qióng):蟋蟀。

  旅思(sī):旅愁。

  秋光:點明時節,秋天。

  黯黯(àn):暗淡。

  長安:借指南宋首都I臨安。

  橫戈、盤馬:指騎馬作戰。

  散關:即大散關。

  清渭:渭河。

  “江海”:說現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付:託付。

  信:知,料。

  不遇:不獲知遇以展抱負。

  長楊賦:漢揚雄所作。常把揚雄看做懷才不遇的人。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鑑賞

  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後所作。詞中表現了對抗金前線戎馬生活的懷念,和對抗敵重任無人可以託付的感嘆。

  開頭一句“桐葉晨飄蛩夜語”,詞人託物起興,桐葉飄零,寒蛩夜鳴,引發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飄”與“夜語”對舉,表明了同朝至夕,終日觸目盈耳的,無往而非悽清蕭瑟的景象,這就充分渲染了時代氣氛和詞人的心境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啟後,“秋光”點明瞭時間的先後順序,葉落、蟲語,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長安路。”這一句有兩重含意,一為寫實,一為暗喻。從寫實方面來說,當日西北軍事重鎮長安已為金人佔領,詞人在南鄭王炎宣撫使幕中時,他們的主要進取目標就是收復長安,而一當朝廷下詔調走王炎,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長安收復,渺茫無期,道路黯黯,這一切使得詞人不禁悽然神傷從暗喻方面來說,“長安”是周、秦、漢、唐的古都,這裡是借指南宋京城臨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無光,隱喻著詞人對南宋小朝廷改變抗金決策的失望。“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詞人北望長安,東望臨安,都使他深為不安,而最使他關切的還是抗金前線的情況,那大散關頭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橫戈盤馬”之處,也曾是他立志恢復中原與實現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時的情況又怎樣呢?“忽記”,乃油然想起,猛上心頭,“應”字是懸想,但願“如故”,更擔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說,隨著王炎內調以後形勢的變化,金人會不會乘虛南下呢?表明詞人對國事憂慮的深重。這兩句不是旁斜橫逸的轉折,而是詞人所感情事的變化,詞人聯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戰鬥經歷,說明他旅思的內涵,不是個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風霜之苦,而是愛國憂時的情懷。

  下邊轉到描寫個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輕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來,其意來源於蘇軾《臨江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句話含有想隱歸江湖的意思。詞人對個人的進退是無所縈懷的,難以忘情的是“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一卷兵書”,既可實指他曾向王炎提出過的“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的一整套進軍策略,也可虛指為抗敵興國的重大報負。“無人”不是一般所說的沒有人,而是春秋時期秦國隨會對晉國使臣所說的“子無謂秦無人”中“無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嘆朝廷抗金志士零落無存,國家前途令人擔憂。歇拍兩句從慨嘆轉為激憤:“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長楊賦》是西漢辭賦家揚雄的名作,他是為了諷諫漢成帝遊幸長楊宮,縱胡客大校獵才獻上這篇賦的。詞裡活用了這個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會陳述什麼恢復方略了。這“悔”的'背後是“恨”,透露出詞人的憤憤不平之氣,不過只用“悔”字表現得婉轉一些罷了。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翻譯及賞析2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作品介紹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是陸游晚年所作。詞中表現了他對前線戰鬥生活的念不忘,對抗金事業無人可以託付的極端憂慮和對自己始終不遇的無限憤慨,表達了自己濃烈的愛國感情,寫得神完氣足,感人至深。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

  蝶戀花

  桐葉晨飄蛩夜語①。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②。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③。

  江海輕舟今已具④。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⑤。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⑥。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註釋

  ①蛩(qióng):蟋蟀。

  ②旅思(sī):旅愁。 秋光:點明時節,秋天。 黯黯(àn):暗淡。 長安:借指南宋首都I臨安。

  ③橫戈、盤馬:指騎馬作戰。 散關:即大散關。 清渭:渭河。

  ④“江海”:說現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⑤付:託付。

  ⑥信:知,料。 不遇:不獲知遇以展抱負。 長楊賦:漢揚雄所作。常把揚雄看做懷才不遇的人。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原文翻譯

  我於深秋時節從前線奉調回京,一路上但見枯黃的桐葉在晨光中颯颯飄落,又聽到寒蛩不停地在夜裡悲鳴。面對如此蕭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後再也難以受到重用的現實,心中十分沮喪灰暗。忽然憶起當年在前線橫戈盤馬、縱橫疆場的戰鬥生活,那大散關上和清渭之濱大概還戰事依舊吧。

  想到將來黯淡的前途,我頓時萌生了駕舟隱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瞭然於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無人可以託付,不能讓其繼續為恢復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愛國之志和作戰策略終不會得到皇上的理解和採納,我當年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去勸諫皇上呢?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創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陸游曾充任抗戰派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賓,親臨南鄭抗金前線。然而不到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統帥職務,陸游也奉調回京安置。此詞即寫於此時。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賞析

  此詞觸景塵情,追憶往事,今昔對比。表現出詞人英雄遲暮、報國無門的

  悲憤感情。全詞共四個層次,第一層撫今,第二層思昔,第三層再回到現實,第四層又回顧以住。今昔交織,迴環往復。

  上闋首句狀景,託物起興。“桐葉”一起便帶起一股悲涼的氣息。正如李清照《聲聲慢》巾“梧桐更兼雨”,“怎一個愁字了得“,“桐葉晨飄”,寓意“一葉知秋”:寒蛩夜嗚,引發的也是悲秋之景。“晨飄”與“傲語”對舉,表明從朝至夕,終日觸目盈耳的只有悽清蕭瑟的景象。這就充分渲染了時代氣氛,和詞人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應。

  第二、三句承前啟後,羈旅異鄉,義逢寥落之秋,這種情境是宋代詞人反覆抒寫的主題,曾令無數人神傷。然而在這裡,詞人的旅思絕非單純地悲秋或感慨個人身世,有更為深沉厚重的家囝之憂,甚至個人的慨嘆也是為後者所催發出來的。這一情感表達的傾向在“黯黯長安路”一句中開始得以逐漸明朗化。詞人作為主戰陣營的一員,也不免受到各種打擊排擠,被拒於政治核心之外,無法對戰和之事施加影響。“欲濟無舟楫”,欲報國而無門。於是,在這淒冷蕭條的秋日裡,身世之感和家圍之憂同時襲上心頭,令他不得不在對朝廷不作為的痛心中忍看長安路黯。在極度低落消沉的意緒中,他想起早年抗金的經歷,“忽記”顯示出思緒的跳躍,情緒上也呈現出短暫的由低沉到高昂的飛揚狀態。

  下闋首句承上啟下,”江海輕舟”源於蘇軾《臨江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表明有隱歸之意願。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報國無路,則只有歸隱江湖才不負一個讀聖賢書之人!然而詞人對個人的進退是無所縈懷的,感慨的是“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一卷兵書”亦有兩重含義,既可實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的進軍策略,也可喻之為抗敵興國的重大抱負,然而朝中沒有能抗金之臣,抗金志士亦零落無存,國家社稷岌岌可危。歇拍兩句從慨嘆轉為悲憤。《長楊賦》是兩漢辭賦家揚雄的名作,他是為了諷諫漢成帝遊幸長楊宮,縱胡客大校獵才獻上這篇賦的。這兩句表面上是說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會陳述什麼恢復方略廠,其實在於抒發自己遭受排擠,不被知遇,無法施展才能抱負收復大好河山的悲憤。這“悔”的後面,實在是“恨”!

  縱觀全詞,當年在“散關清渭”之地“橫妒盤馬”,率兵強渡渭水與敵對戰,是何等快意之事,這一經歷陸游不只一次地在詩文中提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反覆吟詠,為他曾經奮戰在抗金的第一線,離實現收復長安的理想目標如此之近。但在同事日下的形勢下,恐怕詞人自己也覺得“如故”只能是一種奢望。否則何必用這種不確定的語氣揣測。至此,情緒又急轉直下成低沉的嗚咽,一句之中忽揚忽抑,曲盡其妙,詞人憂心忡忡。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作者介紹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著作豐富,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中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