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登鸛雀樓的內容

古詩登鸛雀樓的內容

  引導語: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始建於北周。唐代詩人王之渙就寫了一首《登鸛雀樓》,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

  登鸛雀樓

  唐代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文章主要內容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始建於北周。樓高三層,有鸛雀棲息其上,故名。舊樓原在今山西永濟西黃河中高阜上,後被河流沖毀。今樓系1997-2002年重建,在黃河東岸。世界上的樓多了去了,很多毀就毀了。為什麼鸛雀樓要重建?就是因為王之渙的這首五言絕句,實在太精彩,太有名。建築再宏偉,再美輪美奐,也只是驅殼;文化、文學之美,才是靈魂。有了靈魂,建築才能不朽。無論它"死"多少次,"死"多少年,後人也會讓它"復活"。

  絕句並不要求對仗,而此詩兩聯都用對仗。前一聯並列,一看便知是對仗;後一聯為"流水對",若不注意,還真看不出來。對仗句寫不好,容易呆板、滯塞。本篇卻寫得自然流走,一氣呵成,作者不愧是對仗的高手。

  "白日依山盡",那"山"是永濟南面的中條山,還有更南面的秦嶺。由於山體高大,落日尚未變紅就隱沒在山背後了,所以稱"白日"。"黃河入海流",黃河在永濟城西,由北而南,繞到中條山背後,折而向東,直奔大海。這兩句詩境界闊大,日落於極西,海則在最東。在鸛雀樓上,固然看得到落日,看得到黃河,卻看不到大海。但這並不妨礙詩人的想象--依據常識,黃河終究是要流入大海的。詩人將詩意的視線一直延伸到海,就使得這一聯對仗的張力達到了極限。勾勒祖國大好河山的名句,歷代多有,而最簡潔、最明快、最宏觀且最壯觀的.,不說非此莫屬,也可說他人難以企及了。

  一般登臨眺望之詩,多先敘登臨之事,後寫眺望之景。本篇卻倒戟而入,先寫眺望之景,後敘登臨之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見前兩句是在二層樓上所見景象。要想看得更遠,就得更上層樓--也就是登上最高一層樓。這就不僅僅是敘事了,更是抒懷,是揭示人生的哲理。眼界的擴大,有賴於人生境界的提高。通首詩的靈光,在詩人的胸襟,在其胸襟所折射出的"盛唐氣象",寫景藝術的高妙畢竟還是次一位的。

  寫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名句賞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詩的前兩句一寫天空,一寫河流,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筆筆入神,真是景象壯闊,氣勢不凡。詩寫到這裡,雖只兩句,似乎筆力已盡。誰想作者卻又翻空出奇,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並不滿足於對眼前景物的流連,還想探究更遠的景色,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

  拓展

  登鸛雀樓

  唐代  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註釋

  ⑴鸛(guàn)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⑵迥(jiǒng)臨:遠道而來。飛鳥:指鸛雀。

  ⑶天勢:天體的勢。圍:這裡有“籠蓋”的意思。

  ⑷斷山:指西山之間。

  翻譯

  遠道來登鸛雀樓,樓閣高比人間。天空籠蓋著遼闊的原野,奔明的黃河瀉入群由之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