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的意象美分析

曹操短歌行的意象美分析

  《短歌行》的雄渾之美體現在兩種意象上:一種意象,蘊藉有深意;一種意象宏偉勁鍵、飛動流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曹操短歌行的意象美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詩無達詁,有人認為曹操的《短歌行》表達出一種類似《古詩十九首》的“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的消極觀念。清代張玉谷說:“此嘆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之詩。”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筆者贊同後二者之說,而整篇《短歌行》體現出的是一種雄渾之美。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雄渾”位居第一品,屬於壯美的範疇,“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腓,原指小腿肚,善於屈伸變化,這裡指宇宙本體所呈現的變化無窮之姿態。所謂“真體”,即是得道之體,合乎自然之道。“雄渾”前兩句意思是:永珍變化無窮,萬物都是真實無忘的本真,是由於真實的體質充滿於內的結果。次二句講如何達到雄渾的境界。“虛”是自然之道的特徵,《天道》:“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虛,包含萬物,高於萬物,只有達到虛,才能進入渾的境界。“渾”,是渾成自然,是自然之道的狀態。“積健為雄”中的“健”和“天行健”中之“健”是一個意思,即天然之“健”。雄:剛也,大也,至大至剛之謂。此句之意是像宇宙本體那樣不停地運動,週而復始,日積月累,養自然內在之“健”,而升一股雄渾之氣。再下二句講雄渾之美本源於宇宙本身,在內部生成,這種美能包容一切,存在於一切時空。“荒荒”二句用了一種意象的批評方法:就像充塞於蒼茫環宇之中的風雲氣,自由自在,飄忽不定,渾然而生,渾然而滅,氣勢磅礴,絕無行跡。最後四句是對“雄渾”詩境創作特點的概括。“環”,乃門上下兩橫檻之洞,所承受樞之旋轉者也。環中,喻空虛之處。這兩句即要“返虛入渾”,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環中之妙。這種“才思浩瀚,來之無窮”的創作境界不是勉強得之的。

  總之,雄渾之美是一種同於宇宙本體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詩歌創作的最理想境界。所以列為二十四品之首。曹操的《短歌行》如何表現出這種雄渾的壯美呢?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慷慨悲壯,氣勢豪邁。

  《孟子·萬章》篇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就是不能緊緊抓住單個字的意思而歪曲了整句之意,不要把文中一句一句的話拆開來看而曲解了作者的本意。讀者要儘量的根據文章整體所表達的意思,知道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在這種環境下作者的行跡後,儘量客觀地迎取,推測時代的歷史內容和作者的本意。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中學生心目當中的曹操大多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定義為世之奸雄、不讓人喜歡,而陳壽的《三國志》中的曹操又是何等的英武神明:《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他“知人善察,難弦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這些有必要向學生稍作解釋,有興趣的話他們可以自己查閱資料。

  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也好,是亂世之奸雄也罷,暫不定論,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雄霸之主深知要想治國平天下,人才是關鍵。知人論世後可見曹操之胸襟極大,眼界極寬,他登高賦詩,慷慨悲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時不我與,生命短暫,有功業未成之悲,但絕不是及時行樂,而是求賢若渴,只有趕快集結英才,才能在“不滿百”之年成就霸業!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英才們在有限歲月裡能早投明主,一展抱負。有“大道日往,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之悲,但魏源說得好:“對酒當歌,有風雲之氣。”《短歌行》後文表現出更誠摯的心和更積極地行動,感情層層遞進,霸業蘊藉胸中,詩的氣勢才愈來愈雄渾。難怪陳子展教授在《談曹操》一文中評論曹操的詩“慷慨悲涼,千古絕調……其詩之風格恰與其人之人格相稱。修辭立其誠,迥非後世之獨夫民賊盜國擅權,妄為豪言壯語、自欺欺人,終受歷史裁判者所可比擬。此亦其在文學上別有造詣之一秘也。”

  二.意象蘊藉,勁健有力。

  《短歌行》的雄渾之美體現在兩種意象上:一種意象,蘊藉有深意;一種意象宏偉勁鍵、飛動流轉。

  含蓄蘊藉之意象,如“朝露”,瞬息散盡,譬喻人生之短暫,引人深思。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志”,“青青子衿”、“呦呦鹿鳴”正取材於《詩經》,曹操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把本是女子對情人的深情相思,變成了自己對賢才的渴望。“呦呦鹿鳴”四句,是《詩經》中誠懇熱情歡宴賓客的詩篇,曹操又信手拈來,表示自己期待賢者的熱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又把賢者比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些意象雖含蓄,卻形象生動,非常貼切。

  宏偉勁鍵、飛動流轉之意象,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曹操以巍巍不動之青山,波心蕩漾之深海的宏偉勁鍵,如不動之意象表達了自己寬廣的政治胸懷,求賢之心永無止境。那麼賢者自然可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了。又如“越陌度阡”比喻遠道而來的賢士們,屈尊相從。“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比喻徘徊中的賢士們應該“良禽擇木而棲”,希望他們快快到來。這些意象動感極強,風雲變化,誰主沉浮,盡在不言中。

  三.意境渾成,超乎象外,得其環中。

  透過上述意象的組合,整個詩境渾然一體,一位亂世的英豪,玉樹臨風,把酒當歌,誠摯憂思,慷慨悲壯;躊躇滿志,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直至自勵自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和賢士共圖霸業。超乎意象之外,呈現的正是曹操海闊天空的胸襟、超凡的氣度。曹操的求賢,曹操的'雄霸功業便是整首詩的“環中”主旨。

  總之,曹操的《短歌行》符合雄渾之美的特點,體現出一種雄渾有力,不著痕跡,偉力內斂之美;是一種整體美、自然美、含蓄美、傳神的美和有生命力流動的動態美。

  目前有許多老師的實驗課或是展示課已經開始嘗試從美學的角度去分析和展示古文的篇目,如上述曹操的《短歌行》,但不會對如什麼是“雄渾”之美這種美學概念做深度的理論論述,多半是形象舉例,生活中、歷史故事和影視場景中都有很好的例證。這對中學生來講,難度似乎有些大,但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眼界寬、有圖書館、網路資源輔助查閱,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很好,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有時更有新意,加之形象的講授效果可觀。

  華文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最美的文字,傳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血脈、自豪感。語文不是枯燥的考試工具,而是真、善、美,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的傳承,亦是一個民族自立於其他民族的重要依託。當學生上完一節課,能說原來我們的課文不只是字、詞、句,不只是分段、段意,不只是翻譯古漢語;而是這麼美,這麼有魅力,這麼充滿智慧的;當他們愈加喜愛語文課時,我們民族、文化的明天才會越美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