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原文及其翻譯

短歌行的原文及其翻譯

  《短歌行二首》,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短歌行的原文及其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譯文

  面對美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注:“對酒當歌”一句,很多學者認為“對”和“當”是對稱同意,兩個字的意思是一樣的,此句應譯為:面對著美酒與樂歌。呈現的是曹操與眾臣齊集廳堂,一邊飲酒,一邊欣賞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於過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愁長久難以散去。(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喝酒方可解脫。(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有才識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牽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為你的緣故啊,讓我思念到如今。(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會相呼相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賓,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那皎潔的月亮呦,何時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憂心啊,一直不曾斷絕。(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來吧朋友!越過那田間小道,別管他阡陌縱橫。有勞你枉駕前來,讓我們永遠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歡飲暢談,重溫那往日的恩情。(契闊談讌,心念舊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顯得暗淡了,一群烏鴉向南飛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飛了三週,卻找不到它們的棲身之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會滿足自己的雄偉,海再深也不自滿。(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若如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天下人心皆歸向於我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主題

  古代作品《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古代作品《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

  樂府裡收集的同名詩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古代作品《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古代作品《短歌行》還有古代作品《長歌行》,唐代吳兢古代作品《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古代作品《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古代作品《豔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古代作品《短歌行》的音樂特點。古代作品《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古代作品《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古代作品《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古代作品《短歌行》共有兩首,這裡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古代作品《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釋出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古代作品《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賞析

  古代作品《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現在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裡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

  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裡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代作品《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

  這裡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裡來施展抱負。

  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透過這樣的調子更能開啟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裡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

  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裡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

  清人陳沆在古代作品《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祖古代作品《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說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古代作品《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古代作品《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裡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古代作品《求賢令》之類的檔案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古代作品《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檔案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檔案所不能起的作用。

  緊接著他又引用古代作品《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裡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古代作品《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裡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古代作品《子衿》一詩的思念物件。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

  那就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執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古代作品《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採取。何時可掇:什麼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裡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裡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代作品《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旁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

  這恰恰說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象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瞭本詩的主題。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古代作品《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裡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透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借用了古代作品《管仲·行解》中陳沆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古代作品《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說明本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創作背景

  關於第一首詩的創作時間,學術界大致有五種說法。一是在蘇軾《赤壁賦》中“橫槊賦詩”言語的基礎上,《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這首《對酒當歌》,時間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賢說,出自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願望,蓋與《求賢令》作於同時。”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賓主唱和說,此主張發自萬繩楠,他認為此詩作於漢建安元年(196),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之際,曹操與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時行樂說,但沒有考證具體時間。此說由沈德潛發之,《古詩源》卷五:“《短歌行》,言當及時為樂也。”五是王青的作於招待烏丸行單于普富盧的宴會上的說法,時間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至於第二首詩,學術界也難以確定其具體創作時間,只能大致推斷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後,又封曹植等諸子為侯;建安十七年(212)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隨著權勢的壯大,地盤的拓展,曹氏集團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漢自立之心。當時東吳孫權瞅準時機遣使上表大說天命而稱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跡。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割槽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