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蝶戀花》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蘇軾《蝶戀花》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蝶戀花·春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

  蝶戀花·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蝶戀花》譯文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蘇軾《蝶戀花》註釋

  ①“蝶戀花·春景”,原本無題,傅本存目缺詞。

  ②“花褪殘紅”:褪,脫去,小:毛本作“子”。

  ③“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

  ④“繞”,元本注“一作曉。”

  ⑤“柳綿”:即柳絮。韓偓《寒食日重遊李氏園亭有懷》詩“往年同在鶯橋上,見依朱闌詠柳綿。”

  ⑥“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⑦“牆裡鞦韆”五句: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惱,猶撩也。……,言牆裡佳人之笑,本出於無心情,而牆外行人聞之,枉自多情,卻如被其撩撥也。”又卷一:“卻,猶倒也;謹也。”“卻被”,反被。唐·胡曾《漢宮》詩:“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粉為和戎。”多情:這裡代指牆外的行人。無情:這裡代指牆內的佳人。

  蘇軾《蝶戀花》閱讀答案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麼?請簡要賞析。(3分)

  (2)俞陛雲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麼?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5分)

  答案:

  (1)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瞭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只答“繞”字好或“曉”字好,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只從字音角度來比較“繞”和“曉”的,言之成理,給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並非曠達之語。

  每種答案,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語言通順,給滿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蘇軾《蝶戀花》原文鑑賞

  蝶戀花的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的翻譯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蝶戀花的鑑賞:

  蘇軾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雲,後收為妾,侍奉蘇軾二十三年。朝雲美麗賢惠,長於歌舞,陪伴蘇軾顛沛流離,沉浮官場,歷經無數艱難,承受無數打擊,是蘇軾至親至愛的患難伴侶。在惠州,一日,蘇軾與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於是,蘇軾請朝雲歌唱《蝶戀花》詞。朝雲唱了幾句,忽然歌喉哽咽,滿目噙淚,蘇軾問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說罷禁不住潸然淚下,泣不成聲,自此,朝雲終日惆悵,不久抱病而終。真正是:一曲傷春詞,腸斷多情女。此後,蘇軾亦鬱鬱寡歡,終生不再聽唱此詞。就是這首《蝶戀花春景》。這首詞的上闋重在傷春。春花凋零,殘紅落地,青杏初現。春燕在綠水環繞的人家低飛。柳絮飄飄流落遠方,哪裡是它棲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喚起的卻是年華流逝傷春之情。想到和蘇東坡流浪漂泊,朝雲怎不傷心落淚,難抑悲情?蘇軾卻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悲秋傷春同樣反映出深沉的時間憂患的恐懼,聯絡蘇軾作詞時的背景,可體會到蘇軾當時壯志難酬,對時間流逝的嘆惋;歷經磨難,如同那殘紅敗絮,朝雲悲涼甚至於絕望的心境可以想見。下闋重在傷情。蘇軾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創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劇。“牆”猶隔也。牆內佳人,牆外行人,一牆之隔。佳人笑語,行人動情。笑語者不知牆外有人,動情者但聞笑聲不見人。笑聲漸漸遠逝,多情的行人卻憑空生出無限的煩惱。這種哀怨纏綿的情感,從作品表層看,似乎是描寫生活中邂逅的戀情;從深層次揣磨,卻是反應了蘇軾密州生活時政治上抑鬱的心境。“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流露出蘇軾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結,然而“浮世事,俱難必”,蘇軾與朝廷之間也是隔著一堵牆的。“佳人”之喻,不正有屈原“香草美人”的意味麼?朝雲的絕望也許正是這種隔而生出的悲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