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的必要性及概述

學習《弟子規》的必要性及概述

  導語:《弟子規》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學習這篇文章的必要性和這篇文章的概述,歡迎大家學習。

  一、學習《弟子規》的必要性: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每一個人能瞭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汙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因此,讀一下《弟子規》,思考一下自己的習慣,我想此書會對我們都很大幫助的,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很多條件的,我認為此書的內容是成功的基礎,一個根基不牢的人是很難走的更高更遠的,換言之即使我們不想著幹什麼大事業,那麼這本書也是幫人修養正氣的一本益書!

  二、《弟子規》概述:

  《弟子規》原先叫《訓蒙文》。一位名叫賈有仁的先生對《訓蒙文》加以修訂,並且將它改名為《弟子規》。《訓蒙文》,也即《弟子規》前身的作者則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教書先生。他是這位教書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山西絳州人,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一輩子以教書為生,沒有顯赫的科舉仕宦經歷,在當時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畢生鑽研《大學》、《中庸》等儒家典籍,創辦敦復齋,致力於教育講學,當時被尊稱為“李夫子”的。不過,李毓秀夫子終究還是因為《弟子規》才被後人記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進絳州先賢祠。

  《弟子規》不是橫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對傳統既繼承又發展的好例子。為什麼叫《弟子規》呢?很明顯,全書就是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總綱展開的,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此外,《弟子規》接續了明朝呂得勝的《小兒語》,以及比父親呂得勝更為有名的兒子呂坤的《續小兒語》和《好人歌》。只不過,呂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長短參差不齊,易懂好記的程度也相差頗大。《弟子規》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經》的影響,則避免了這些缺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