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感悟悌道的國旗下演講稿

讀弟子規感悟悌道的國旗下演講稿

  如果有人問我,《弟子規》是什麼?我會告訴他《弟子規》正如這春天裡的一條路,沿途都是沁人心脾隨手可採擷的花朵,而每次讀《弟子規》,都將是一次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生命之旅。

  曾幾何時,我們都佇立路口,遙望千年的歲月,而心靈彷彿無所適從。而今,踏上這條心靈的歸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字——“首孝悌”。百善孝為先,我們中國人是最講孝道的,所以古往今來我們對於“孝”的解讀極為深入:我們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更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這與“孝”同為重要的“悌”,卻如灰姑娘一般,被我們有意無意的遺忘在某個角落裡,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悌”究竟是什麼!

  什麼是悌呢?就是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以及對長者的敬愛、對幼者的疼愛。所以悌是敬愛,是友愛,是疼愛,悌講的是人性的博愛。

  大家可知道,在中國古代,古人視“孝”與“悌”同等分量,“悌”的含義亦被古人用行動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古人眼中,為了“悌”為了兄弟姐妹,縱是放棄生命,放棄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於是悌,儼然成了那個時代一種翩翩君子的風度與品質。人們仰望她,追求她,盡一切可能得到她,她宛若一朵吸取了日月精華的仙苑瓊花,經久不息的綻放。

  而今天,我們遺憾的看到,這朵瓊花敗落了,在經歷了物慾與貞潔的.激烈鬥爭後黯然失色。它在人們心中的美,正在褪了她的顏色,消了她的芬芳。

  對於父母,古人是“父母命,應勿緩”,今人更多是“子女命,應勿緩”;對於師長,古人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人更多是“三年為師,路遇側目”;對於友人,古人是“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今人更多是“同窗整三載,口角時時在”……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是我們的本性不如古人了嗎?其實,在我看來,這不是人性的變化,而是對於傳統美德的漠視。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悌”的種子就會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最終枝繁葉茂。見到師長,我們不妨深鞠一躬,道聲親切的“老師您好”;跟同學相處,我們不妨少一些自我為中心,多一些善解人意的體諒;與朋友發生矛盾,我們不妨少一些斤斤計較,多一點寬宏大量。再細緻一點,當行色匆匆卻看到別人手提重物上樓梯時,我們不妨自覺讓開一條通道;當飢腸轆轆排隊打飯時,我們不妨多一份耐心等待,止住蜂擁而上的念頭;當熄燈休息後,住在樓上的同學不妨體諒下住樓下的同學,自覺放輕自己的腳步……

  看,這些是不是其實很容易很容易?可是容易是否意味著平凡?非也!你可知道,這每一小步都是自己進步的一大步,而每個人的這一小步卻能促成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悌不難,只要我們試著去改變自己一個小小的細節,去嘗試一種新的舉動!

  當你這樣做著的時候,你會發現天變藍了,大地變寬廣了,周圍的人變得友善了,朋友越來越多了,煩惱越來越少了,身邊的廢墟上,已悄然生出了一片片生命的芬芳。

  同學們,希望從今天起,我們的心裡都埋好一顆“悌”的種子,讓我們用心的溫度來深深呵護,相信待到明年春天繁花似錦,小樹發芽的時候,我們也就真的成長了!更希望我們能在《弟子規》這條遍地繁花的路上越走越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弟子規》漫長生命中行路的遊覽者,而不只是匆匆過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