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

  最近公司每週一課的時間在播放《弟子規》。說是近期很流行的培訓課(不過在他們放映之前,我還真是一點都沒聽說)。

  剛開始確實有點不屑,因為講課的教授自己也說,這是古人用來教育小孩子的訓言。我們基本都是可以有小孩的年齡了還看這個……

  不過,聽了2次課以後,這種想法慢慢改變了

  其實具體的內容我也不見得都能背下來,但是那位教授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次的觸動是在那個警察局長給小朋友講完課後,告訴他們:“你們知道嗎?哪怕是死去很久的人,只要我們看到他的骨頭,就能知道他是男是女。“小學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詢問是如何知道的。警察局長說,“男生和女生的骨骼顏色是有區別的,特別是生過孩子的女性,骨骼略呈灰色,因為媽媽為了孕育孩子,把自己身體的養分都傳給了孩子……”當時一聽,頓時覺得頭腦一陣脹痛,眼眶頓時紅了,突然就想到媽媽頭上花白的頭髮,就算染色,不時的還會褪去……心情異常沉重。

  今天的課我記住了那幾句:父母叫,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乍一看,都是小事,或許很多人都覺得不值一提,甚至有逆反情緒,我剛開始也覺得……父母的訓話、要求也不見得都是對的,難道還都要接受啊。不過再想想這些無非說的就是一個“孝”,“孝”——“老”在上,“子”在下,強調的就是長輩和晚輩間血脈相承的聯絡。而“教”——孝之文也,乃是中國文化中一貫要求的做人的根本——孝為先,然後習文。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重如山,難道我們不應該把這視為做人的根本嗎?所以,至少不要太過忤逆,即便父母的想法、做法不對,至少也別正面衝突。

  說到“父母叫,應勿緩”,講師還提到一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子。他是個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在山上砍柴,剛好有個朋友到他家找他,曾子的母親沒有什麼文化,怕言語上有什麼不妥之處,既不敢與之交談,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婦人不能隨便出門,曾子父親早亡),於是用牙齒咬著手指,直至出血。這時候,在山上的曾子頓覺得心口一緊,怕母親有事,立刻下山來,跪問母親是否有事。母親如實相告。

  講師說完,很霸氣地說:“不要跟我討論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我就堅信這是真的!父母對兒女的呼喚,尤其是母親對兒子的,有時候就是不需要言語。”挺有魄力的一講師。

  還有一個小故事,在網上看到的。發生在一小公園,一個3、4歲的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他年輕的媽媽喚他回家,叫了他很久,他也不理會。直到母親拿出一條巧克力,在手中晃了晃,小孩立刻被吸引住了,媽媽問他想不想吃,他說想,媽媽說那要跟我回家吃。小孩立刻就乖乖地跟媽媽回家了。

  教授說,這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父母對孩子的物質獎勵式教育。仔細一想,這不是對孩子進行人的教育,而是動物的條件反射教育!長此以往,就不是“父母呼,應勿緩”,而是“物慾呼,應勿緩”了!而人的慾望是會膨脹的,直到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慾望,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將父母棄之不顧,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想想,這些都說的很有道理,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反省,對父母,我們做的真的夠了嗎?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2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窗習《弟子規》,在下在指點同窗們朗誦、背誦的程序中,本人也努力學習,感到播種很大,領會到教育局展開這次學習活動意義嚴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品德的時代,更顯得不足為奇。重複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由使人心胸恍然大悟,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本人與聖賢的間隔。

  在下學習《弟子規》深入領悟到以下四點: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

  3、為人要謙遜;

  4、要找準人生目的。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俺們一同來傾聽聖賢的教導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冤家。只要這樣,俺們才幹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調和與安定奉獻本人的力氣。在下願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厲要求本人,懷著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事必躬親,勤勞學習,不時進步團體涵養和素質,為教育的開展做出本人的奉獻在零碎的看了蔡教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後,在下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看法,深深看法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陳舊、又時髦的讀物。它是俺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教師,通知俺們許多道理,率領俺們領略人生的真理,標準俺們做人的原則,指明俺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敬父母、尊重晚輩、兄弟不和、做事慎重、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化細緻的闡明,使在下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導人們首先要有孝敬晚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要一團體的品德上進了,才幹做壞人,而俺們學習的基本就是:人的品德涵養。

  學習《弟子規》使在下最難忘的句子是“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眾”,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暖和的覺得,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一切的人都應該愛,一切的人也都需求愛。在表達上“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廣博,時至昔日它依然有理想意義。作家冰心曾講:“有了愛就有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一切崇高質量和美妙品德的中心。人只要懂得愛,懂得感謝,懂得體恤,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辭讓,世界上才不會有充實和孤單。愛在哪裡?愛在一個淡淡的淺笑裡;愛在一個曾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屢次的蘋果裡;愛在一床暖暖的被子裡……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講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裡,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淺笑。

  《弟子規》實真實在地通知俺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辰照射著俺們行進的步伐,豐厚俺們的思想。讓俺們衝向傳統文明知識的陸地,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不足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需俺們仔細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原則,在生活任務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別,及時糾正本人錯誤的言行。

  經過學習《弟子規》,在下深深地看法到本人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在下的爸爸患直腸癌,需求在下的協助和照顧,在下卻藉口任務忙,單位不準假。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在下那麼好,在下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需求在下的時分使他們絕望呢?在下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在下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煩。學習《弟子規》,在下想不只是一個進步團體涵養的程序,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程序。對一團體的生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愛四周的人,愛這個世界。只要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調和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調和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以學規、學則的方式,三言成語的體例,稀釋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範本。其淺顯易懂“便於誦讀解說而皆切於實踐”,不管從任務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支援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外延豐厚。《弟子規》自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記《弟子規》,並用它來要求本人、反省本人、反省本人,做到敦倫盡分。少量的現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標準本人言行的人,相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冤家、好指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賢之人。

  《弟子規》自身就是一種標準,一種品德質量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事必躬親、自在下管理的行為標準。它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而是經過本人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同學習,一同力行,逐漸提升本人的素質,進步家庭生活質量,改善任務、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習尚,從而到達構建調和家園、調和社會的目的。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3

  本月青年教師讀書的範圍是經典名篇,因此我學習了弟子規。

  在道德精神缺失的現代社會,人們要向經典學習。《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老師,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帶領我們領略人生的真諦,規範我們做人的準則,指明我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從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兄弟和睦、做事謹慎、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細緻的說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誨人們首先要有孝順長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有一個人的品德上進了,才能做好人,而我們學習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養。

  《弟子規》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應該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地處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會時刻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步伐,豐富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沉浸在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學會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的總綱領是“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只要我們認真學習、認真感悟,就會明白許多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在教書育人這個光榮的事業中,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懷著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身體力行,勤奮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4

  當孩子哇哇墜地時,父母就義不容辭地充當起了啟蒙老師的職責。孩子在注視著父母的一舉一動而成長著。試問哪個父母不想有個“母慈兒孝敬”的結果呢?所以,孩子的成長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有幸看了《弟子規》光碟,兩個孩子的彙報令我深有感觸。他們有著相似的童年,而童年給孩子的心靈造成的創傷最關鍵的。他們在父母的謾罵聲,摔碗聲中長大,想必這樣的環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創傷,他們覺得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安全的,更何況外人。久而久之,那種不安全會尾隨著他們,不光對家庭,對社會也有厭惡感,所以到了叛逆期就會對社會形成一定的危害,打架,吸毒,搶劫等等……可以說是無惡不作。我覺得不管是雙親家庭或是單親家庭,作為父母,要讓孩子感受更多溫暖,在和諧家庭中生長的孩子,就算是成績一般,但思想品德很健康。許多單親家庭,認為家庭破碎了,自己是受害者,感覺全世界都欠了你一樣,哪有什麼閒功夫再去管教孩子,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想法,自私地為自己而泣的同時,忽略了孩子的感覺。所以,單親的家庭要更自立,更堅強,更多給予孩子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被父母拋棄,這樣孩子的心靈才不會扭曲。孩子只有在“被愛”中成長才是最幸福的,才會更懂得珍惜幸福,才會更珍惜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在生活學習中也存在了很多讓我我頭痛的問題,但我感到驕傲,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他的品德很好。他很善良,很親和,很單純,樂於助人,甚至他相信只要是跟他講話的人一律都是好人。我想讓他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美很美的,不用厭惡地生活著,這樣舒心地活著,才是我們給他的最好的享受。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很重,許多家長會認為學習好就是完善的,我覺得這是個誤區!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品德更重要,孩子是品德不是靠嘴巴教育出來的,而是在家長的行為引導下漸漸顯露出來的。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對待家人要和藹可親,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在教育孩子當中,不應該單單對家人,如果僅僅這樣,無疑已經給孩子打上了“自私”的枷鎖。我經常會帶著孩子乘公交車,當看到年紀較大的老人上車,就讓座,在那些個爺爺奶奶的道謝聲中,再次表揚他“做得非常好”。從中讓他感覺幫助別人是很快樂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去幫助任何人的時候,我都會高興地小小獎勵一下。我認為學會感恩,要先從尊老愛幼的小事做起。作為家長,我們要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並且不斷地鼓勵他。看到孩子的缺點,我們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講出來,回到家跟他溝通一下,權橫下輕重。我想孩子們都會懂事地接受善意的意見或建議的。

  我覺得讓孩子增長見識是非常必要的。我幾乎每個星期會帶孩子出去走走,不是一定要走出無錫,到很遠的地方才叫長見識。我是有意識的帶上孩子出去觀察一些事物。比如,春天的時候我們一起找春天,用美麗的詞語描述春天,我們一起來搶答關於春天的詞藻;夏天的時候我們一起游泳,一邊游泳,一邊回憶下英語單詞;秋天時,我們一起會拿上掃帚,去小區廣場把樹葉掃乾淨;冬天也會一起堆雪人……門前一棵樹就能讓我跟孩子談上一年,因為四季的樹都是在變化著的。這就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興致。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回到童年,跟他一起成長,想想我們自己在四年級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這時,我們會包容很多孩子的小錯誤,也變得不再斤斤計較。

  其次讓孩子愛上學習也是很必要的。我幾乎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孩子看的書,我大多都看,然後我們一起聊書中內容,有時還會爭辯一番。這樣不但能增進感情,主要是能培養起他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他就愛上學習了。但要讓孩子保持這種學習興趣可不簡單,家長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面,讓孩子對你有崇拜感,這也就相對地刺激了孩子的求知慾,他就會翻閱大量的書籍來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以前我的孩子不愛學習,學習態度不好,一直抱有上學就是為父母而學的心態。我就報名學英語,跟他一起進步,我們比賽,誰進步更快,刺激他的上進心。現在呢總算小有收穫,作業也做得很快,做完功課還會自己記得彈鋼琴,不用我再催促。我由衷地感到高興。這當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還得感謝班主任霍老師,我對孩子也有手足無措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打電話跟霍老師溝通,聆聽她的教育心得,每個父母都有這種時候,霍老師讓我要適時的調整心態,對待孩子既是朋友又是嚴師。有時這種分寸確實拿捏不準,所以有時會起到反效果。四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有逆反心理了。老師讓我看《弟子規》,我很用心地看,用心地記,真是深有感觸的。我們做得確實不夠,還有很多很需要學習。當我聽到《弟子規》中“凡不言,信為先”,先問孩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再跟他溝通,說話是必需講誠信的,做不到的事,可以不答應,但凡答應了,就得不折不扣地完成。我不知道孩子聽進去多少,但孩子的表情我知道他知錯了。然後我就引用“有則改,無則警”來鼓勵他。我的孩子一直說自己有怯場的缺點,所以我會跟霍老師溝通,讓孩子不時地在班上進行才藝表演,藉此壯膽。所以在此我向霍老師多多學習的同時還要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育。規中有很多我們用得到的東西,雖然我不能像孩子一樣地流利地背誦出來,但大多的道理都跟孩子交流過了。現在的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下,理解能力甚是了得,每每讀來,孩子們解釋地都是頭頭是道。孩子在家中經常念念叨叨“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用人物,須明求;徜不問,即為偷”等等……我在一旁聽著,也會跟著一起讀。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這個詞眼很神聖,學校推崇古頌賢文是良舉。《弟子規》在教育孩子們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智的人,有勇的人。孩子學到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在一起學習著......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5

  今天我們聽了羅晨老師和沙愛琴老師的課<主題班會>是我們想到這樣的一句話:一流的班主任靠情感薰陶學生。主題班會——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使我們瞭解到主題班會是班級實踐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班主任與全體學生共建班級發展願景並同心協力使之得以實現的重要平臺。所有優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視班會課,在這樣的時空中,往往會開展若干主題班會。如共商對策,解決班級問題;開展對話,達成心靈交融;匯聚資訊,達成教育效果等。那麼辦主任如何把先進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成果。羅晨老師和沙愛琴老師的主題班會針對班級學生學習沒有目標,不理解父母,不體諒父母進行學習《弟子規》的活動,使學生學會觀察父母,體諒感恩父母,從而落實自己的行為上的教育,主題班會始終貫穿於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引領學生在愛的天枰中反思,在對比中反省,在故事中回味,怎樣回報父母老師的教育,都深深地觸動著學生的心靈。讓許多老師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學會感恩中,不斷成長,主持主題班會的老師也在總結反省中成長。

  沙愛琴老師的在應對自己本班學生的過程中不做作,很真實,圖片解讀有啟發。全體同學的活動組織的井然有序,沙老師始終把自己作為班級的一員,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學生髮言積極參與率高,在小品演完之後,討論了人物的特點和期望。讓學生有成長的目標效果很好,學生認識到學習《弟子規》對照自己的行動,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背誦《弟子規》作為座右銘,來鞭策自己促使進步,當我們的父母為我們做的很多,而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時候!你覺得快樂,幸福嗎?其實父母為我們做了很多讓我們感動,我們僅僅感動是不夠的,我們怎樣報答父母呢?怎樣落實在行動上呢?請沒人對父母說一句話如何做。

  這兩節主題班會給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為我們做的很多,我們應該怎樣報答父母,其實讓學生反思自己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當然前提是對學生的引導,在這兩節班會中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承擔責任,所跟進的是學生的一切感恩話得,包括學習在內的其他行為。這樣做就不僅僅是學習一項活動。可以有效的關注全學生,包括學生學習不好的,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是要學會感恩,就能學會責任的擔當,爭取做一個大寫的人。 這節主題班會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特點,通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常常是學生出了問題,老師解決,老師解決不了的,年級組長解決,其不然,當我們把問題教給學生的時候,在主題班會上,我們會發現學生對自己很嚴格的,對別人很寬容,而且調動的好,他們會提出許多好的建議,正如班華教授認為學問高的人,思想道德不一定就比學問低的人高,孫雲曉,魏書生等教育專家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提出向學生學習,這2節主題班會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智慧,看到了老師的智慧。

  主題班會是有針對性的,是解決班級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可是過去我們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常常是政教處佈置檢查,才被動的去做,過去常注重形式,不重視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的自我管理意識得不到培養和提升,這是我們欠缺的。主題班會是隨時可以召開的。主題班會的召開,需要辦主任持有一種態度,對發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追問為什麼的務實根本的態度。透過研究其背後的教育問題,對教育的細節不輕易放棄,對各種現象,如遲到,不交作業,撒謊,迷戀網咖,早戀等追根溯源,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治標不治本,

  這兩節主題班會課,羅晨老師,沙愛琴老師的“學習《弟子規》,踐行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做好引導,我們的班主任工作才會快樂而充實,因此,快樂的做好班主任工作,做更好的班主任是我們現實的追求。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6

  隨著自己對《弟子規》等聖賢文化的燻修,我感覺從個人到家庭都受益匪淺。孩子越來越懂事,家庭氣氛也越來越好,特別是夫妻關係得到很大改善。

  我丈夫是刑警,工作很忙,所有的家務活、帶孩子基本是我自己做。而我在高中教學,工作也不輕鬆。丈夫回來,往往就是一堆髒衣服、臭襪子一扔,大丈夫相一擺,坐吃等喝。儘管我為家庭為丈夫以前所做不少,而丈夫似乎並不領情,而且甭說你對他發脾氣了,態度言辭稍有不好他就跟你斤斤計較。所以,我心中時常感到不平衡,總有種「忍辱負重」之感,兩人之間也時常疙疙瘩瘩的。

  隨著聖賢文化的燻修,我慢慢醒悟了,原來問題的根本就在自己身上,是我自己的心態不對,雖然為家庭為對方付出的不少,但並不是念念為對方好,而是時常在用得失心衡量:我為他做了多少,他又為我做了多少,總覺付出多回報少,故心含委屈。對方感受到這種不正的思想,必然反饋回來的也是不好的態度。

  《弟子規》上說「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夫妻之間不也是這樣嗎?是自己太自私了,所以我就知過改過,首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多看丈夫的優點,儘量不看他的缺點,丈夫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果然變了,而且變成了我的「大恩人」。因為是丈夫在社會上遮風擋雨,維護著我們這個家,治家理財也是多虧了丈夫;更主要的,正因為有了他的磨鍊,我原來焦躁的性情才變得溫和、沉靜,狹小的心量也變得更加寬闊,是丈夫成就了我。所以,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他,感恩心一出來,恭敬心、真誠心都出來了。我也把這種心態傳遞給孩子,所以每當丈夫上班走時,我和孩子都送到大門口:「爸爸再見,您慢走。」下班回來,孩子趕緊迎上去:「爸爸辛苦了!」我則拿過毛巾給他擦汗。睡前孩子還要問安:「爸爸晚安,祝您做個好夢!」

  丈夫出差時,我會打電話問候,在生活上也儘量體貼丈夫。若自己在家吃就簡單對付,他回來時我就用心做一道菜;看到丈夫勞累,我自己再疲勞也要給他捶捶背,做做按摩,甚至打好洗腳水幫他洗腳。而且現在做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願的。平時我還常用手機給他發條簡訊,對他的優點或善行進行讚揚,因為《弟子規》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對他的缺點,儘量委婉地提出,一切事情都儘量考慮到他的感受。

  前些天,我遇到一次學習聖賢文化的好機會,開始丈夫答應了,結果臨走前一天晚上,他又變卦了,儘管我非常渴望並珍惜這次機會,但為他我忍痛放棄了。我對他說:「我們學習聖賢文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家庭、社會更加美好和諧,不能反而引發矛盾。我知道你也是為了我好,我也為了你,不去了!」他說:「這樣的話,以後我支援你學!」隨即,他出差去南方,回來時頭一次給我捎回了衣服,而且還是兩套;平時非常節儉的他,花60元錢為我買了一把精緻的梳子,還讓人在上面刻上我的名字。

  丈夫對我確實變了,大熱天他會滿頭大汗地搶著炒菜;衣服、碗筷有時也幫助洗;看到我很累時他還會為我捶捶背;甚至有時還幫我剪腳趾甲。當然偶而丈夫臉上也會陰雲密佈,我就趕緊反省自己,一靜下心肯定會發現自己心態或言行上有不好之處,只要糾正了,他也很快會「多雲轉晴」。

  我越來越感到,家庭的幸福需要我們用愛心、感恩心來好好經營。同時我體會出遵循聖賢教誨的兩個原則,肯定你的家庭會非常美滿。第一句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想得到什麼就要先付出什麼,不想得到什麼當然也不能讓對方承受;第二句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當出現矛盾或不順時,我們應首先好好反省自己,往往問題的癥結就在自己身上。其實只要念念為對方著想,一切就會無所求而自得,總之一句話:只要念念為對方,家庭就可變天堂!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7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裡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閱,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著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才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閱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臺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說,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裡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裡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透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並能聯絡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範理解到位。讓每位讀者都能引以為戒。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8

  今天我坐在這裡靜靜地想《弟子規》這本書,大年初五我爺爺去世了,昨天他老人家已經與天地融為了一體,我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爺爺的離開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三那年走的,就這一年多的時間我失去了兩個親人,他們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磨滅的親人,我與他們都有過那麼那麼多的回憶。小時侯與他們在一起的情形歷歷在目,我從來都沒有對他們說過一句話爺爺我愛你,外婆我愛你。我,對著自己特別親的人,從來都說不出來,我愛他們,但是我願意將我的愛放在心理。但是現在的我有那麼一絲後悔,後悔我從來都沒有向他們表達過我對他們的愛意,小時侯經常粘著他們,叫他們說這說那,聽他們年輕時那些過去的人,過去的事,我以為我會一直這樣下去。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再粘著他們,不再跟他們說這說那,好像我的世界已經遠離了他們,他們不再懂我,他們不會再理解我的想法,這樣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有時候,在一起只有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歡聲笑語的存在。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重,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在古人眼裡,孝道是我們人生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現在也依然如此,只不過,在當今這個物質集聚膨脹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利益的存在,而情的意識也慢慢的薄弱下去,刺裸裸的金錢關係也逐漸的進入人們的情中,在我爺爺去世的這幾天,家裡已經吵了好幾回了,我們家裡有四兄弟,這麼多年了,我們家的關係並不是像表面上看的那麼和睦,或許表面上都不是,我們家裡應該算是在這幾兄弟之間最不好過的一家,我大學才剛剛開始,還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我爸媽又沒有什麼工作,全靠賣苦力掙錢,而其他的幾家人,他們的兒女已經出來了,有著穩定的工作收入,有的已經結了婚,有了孩子,家裡的經濟情況沒有了那麼困難,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我爸媽為人老實,正直,有時候也不會說話,也會被他們欺負,而且吃了虧,還說不出來。大爸他們家跟本就看不起我們家,也許其他親戚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家沒錢。有時候,我真的不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從我記事以來,有時候我覺的親戚這個詞並不是什麼好詞,她也許還不如陌生人來得好,至少陌生人會給以起碼的尊重。他們那些大人話說的是相當的漂亮,但是真正為你想的人又有幾人呢?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社會會有這樣的一面。有時候我無法說,也無法解釋。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人從小就讀的書,而我們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師叫我們背這些東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麼說呢,《弟子規》這本書講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禮儀孝都在裡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做人。我們都是上帝的傑作,人生來就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遺臭萬年,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在後來卻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情況。為什麼呢?那就是後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寫,非常簡單一撇,一捺就是一個人,但是做一個人真的不容易,做一個有作為的人就又是難上加難。記得我們的高中語文老師說過,生活是什麼?痛苦與折磨。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吃苦的,人這一輩子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坎坷與磨難,人就是在不斷的掙扎中成長。而弟子規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該堅持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活著總要做些什麼,為父母,為自己,為兒女做些什麼,進而為我們的祖國做些什麼。我們這一輩子都在拼搏奮鬥,都在為著美好的未來生活,我們渴望著人世間這美好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規》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將它所說的東西認真品味,或許我們會得到讓你終生受益的東西。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9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燻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為,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床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為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裡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說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裡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裡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開啟《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著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著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說“《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說: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說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說,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開啟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說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著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裡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10

  弟子規是聖人的教導,這本書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團結同學,認真學習等等。

  學習《弟子規》之前,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但學習《弟子規》之後,我認真反省了自己。

  在各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例如“孝”“餘力學文”“出則弟”等我都有很深的感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你時,應快速回答,父母交代的事情也不要偷懶。一讀到這兒,我就深感愧疚,平日裡,父母喊我,我也要拖個老半天。父母交代我做事,有時也會偷點小懶,甚至不做,讀弟子規後,我一定尊敬長輩,認真完成長輩交代的事情。

  “團結就是力量”既然我們有緣分分到同一個班,就更應該團結一心。《弟子規》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和同學團結,把同學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可是我們有誰做到了這一點呢?我想很少吧!不過現在改正並不遲,如果我們想在一個優秀,團結的班集體中,就請你做到了這樣一點吧!

  時間流逝飛快,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很容易從年輕到老了,珍惜此時吧,“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啊!也許你覺得時間過得並不快,但他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從你手中溜走了,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用寶貴的時間來學習知識。

  《弟子規》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許許多多,其中的人生道理更值得我們去領悟,去學習,感悟它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