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古詩

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古詩

  杜甫的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這六部經典作品,也是杜甫的經典代表作品。

  1、《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2、《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3、《潼關吏》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4、《新婚別》

  作者:杜甫

  莬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5、《無家別》

  作者:杜甫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訊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6、《垂老別》

  作者: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指:《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經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

  三吏三別也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飽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對戰爭的憎惡之情。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長安逃出,到達陝西鳳翔,肅宗褒獎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遺之職。但他卻因上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幾乎定罪。

  第二年六月,他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舊居探親,寫下《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簡稱“三吏”、“三別”)這兩組名垂千古的詩篇。

  同年秋天,杜甫因不滿李輔國專政,毅然辭官,一路輾轉,十二月到達成都投靠高適等故交舊友。這一時期是杜甫生活經歷中最艱難的一段,他飽嘗國破家亡的憂患痛苦,生活體驗非常豐富,創作較多,今存詩二百多首。

  由於他和人民一起感受到戰爭的痛苦,在作品中更能客觀地記述時代真實,有著“詩史”的偉大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