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古詩賞析

杜甫《春夜喜雨》古詩賞析

  春天是開始,夏天是成長,秋天是收穫,冬天是童話。回望生活,每一個季節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天,有一位大詩人寫了一首詩,透過自己的筆墨表達了自己對春天裡春雨的特殊感情,它就是杜甫的《春夜喜雨》。以下是杜甫《春夜喜雨》古詩賞析,歡迎閱讀。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春夜喜雨》詩一首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寫的。關於杜甫其人,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學到中學畢業,我們學習過杜甫諸如《春望》、《登岳陽樓》、《望嶽》等二十首左右的詩歌,假如保證平均兩首詩講一次作者介紹的話,那麼就有十次作者介紹。但是,為了更加深入的瞭解這首詩,我認為還是有必要對他的生平再做一次補充介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中晚唐詩人,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等。

  此詩的詩意並不難懂,也非隱晦生澀,全詩包括題目在內也就四十四個字,卻把詩人所表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下面主要結合詩歌解讀學得一些理論進行解讀這首詩歌。

  首先,是對詩歌章句的解讀。我們知道,詩歌是抒情主體內心情感語符化、意象化、韻律化的一種最精美的語言表達形式。它與一般文體有同更有異,屬於是情文、象文、韻文、美文的範疇。並且詩歌的語言文字是詩歌物質存在的唯一形式,是詩人思想情感的載體。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裡講到: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裡主要強調了詩歌在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其中章句讀解主要包括對訓詁字詞、破譯典故、解讀變異、把握跳躍和品味詞采的分析。

  題目是“春夜喜雨”中的`“春夜”點明瞭時間是在春天的夜晚,並且還下著雨,作者或許從雨夜的美夢中驚醒,內心頓生驚喜之感,而致詩興大發,著筆一揮而就,娓娓道來,寫下了這首杜詩中難得的開心一處。

  詩人採用擬人的手法,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獨具人情味。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無意討好,唯求奉獻,滋潤萬物。詩人觀雨的情節,真真是體察得很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的特徵也被詩人聽出來了。由此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亦喜亦憂,亦喜於雨下個不停,憂於雨如曇花一樣,推門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詩人大發奇想,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的潛移默化和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質是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之品格。因此,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

  詩中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蘊意無窮的字眼,這正好迎合了詩歌講究煉字煉句的原則。如首聯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中,“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這裡卻用“好”讚美雨,已經使人給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間,緊接著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的確,對於“春雨貴如油”的農家人來講,此乃眾人皆盼之雨啊!再如“潛”字擬人化,把春雨那種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描繪得活靈活現,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

  《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詩人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

  其次,在詩情方面,因為詩歌不是政治教本、抽象理論,而是一種文學體類、藝術形式。它雖然與理智、功利、道義、倫理甚至宗教情感有相通、相關之處,但卻有著自己的獨特性,並因為這些獨特性使它成為人類情感中一種特殊的類別——審美情感。

  關於詩歌的情感主題,我認為應該從詩人自身和詩歌文字兩方面綜合分析,例如本首詩《春夜喜雨》的詩情解讀。章前已經對杜甫作了簡單的介紹,試想在中國古時的傳統觀念中,一個讀書人倘若不能考取功名、建功立業,是一件多麼可恥的事,因為無緣功名而被世人所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懷著滿腔的壯志未酬、抑鬱憤懣之心,卻無法施展後的毀滅,這樣的悲劇。杜甫也不例外,他生不逢時,由於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的限制,使他一生過得並不順暢通達,晚年甚至居無定所、漂泊琉璃,最後於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用四字的六個詞概括即為:“年少優遊,仕途不順,戰亂流離,短暫為官,西南漂泊,江舟長逝。”再聯絡他寫這首詩的背景,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寫的。

  在此之前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因陝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春夜喜雨》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知時而來的高興與喜悅,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也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

  最後,在我看來,杜甫一生窮困,經歷了坎坷流離的苦難後,能夠在成都得到暫時的安定生活,當然對周圍的事物都懷有一種特殊情感,面對春夜好雨的如期而至,可謂是久旱逢甘雨,給靠天吃飯的下層人是多大的恩惠啊!杜甫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在此時此刻,他的心自然而然地與萬民連在了一起,為他們而喜,為自己而歌。所以,這是一首表現喜悅的詩歌,但我們知道,杜詩的一貫主題大致是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統治者的揭露和批判,對親情的珍惜和對自然的熱愛,可以看出,杜詩具有強烈的苦難意識和憂患意識,在這種情況之下,杜甫能夠寫出像《春夜喜雨》這樣具有喜感的詩篇,實在難得。也許就是杜甫最具魅力的一面,不管身處何種境地,但對國家和人民的那一份堅持,那一份摯愛之情,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也是我們在市場經濟下,面對道德淪喪和社會種種劣跡現象,留給我們的一本最好的正面教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