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所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詩人可以相比較的;杜甫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純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國浩浩蕩蕩的文學長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詩人能夠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學輝煌顛峰的不朽詩人。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篇1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所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詩人可以與之相比較的;杜甫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純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國浩浩蕩蕩的文學長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詩人能夠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學輝煌顛峰的不朽的詩人。他的詩歌廣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矛盾。因之自唐以來,他的詩就被公認為“詩史”。

  一、杜甫詩歌的思想性

  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詩史”之稱。因他的詩不僅廣闊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過程中的社會面貌,形象地再現了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詩人滿懷同情地真實反映了當時人民的苦難生活,他們的情感,願望和要求,誠摯動人地表現了他的至死不渝地愛國熱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韃了統治階級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現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廣泛而深入地體驗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詩歌反映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在賦稅剝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壓迫下的痛苦遭遇。“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杜甫關懷、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懷的真實寫照。當他親眼目擊不義戰爭的徵戎造成人民生離死別的慘象時,便寫出《兵車行》那樣的長歌,對人民深表同情。在安史之亂中,親見了殘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種悲劇,則寫下“三吏”、“三別”等詩篇分別加以反映,字裡行間可看出詩人的淚痕。人民的貧窮,痛苦來源於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對此,詩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韃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人民在戰亂中,在剝削,壓迫下喪失了起碼的生活條件,被迫出賣兒女哀哀痛苦的慘狀都被詩人反映在詩裡:“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嗟爾江漢人,生成復何有?”(《枯棕》)尤其可貴的是,詩人在自身極其艱難、痛苦的境況下,也能推己及人,關懷更為不幸的人民。

  (二)憂國憫時,表現深摯的愛國感情。

  杜甫關心國家命運,他的大部分詩篇憂國憫時,流露出真誠感人的愛國熱忱,“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北征》)正體現詩人始終如一的憂國情思。杜甫對平亂期間的軍事、政治、外交都曾在詩中表示過卓越的見解。他認為不宜多借用回兵來評亂:“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北征》);更不宜讓他們留在中原,招致禍患:“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留花門》),詩人切實感到要評定叛亂,必須依靠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他自己的理想雖然落空,可是還寄希望於朋友,他曾冒受死進諫,也要求朋友們“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他的喜怒是以國家的盛衰存亡為轉移的。他為叛亂平息,國家復歸一統而喜:“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為戰亂不息而憂:“萬國城頭吹畫角,此由哀怨何時終”(《歲晏行》)。詩人到死不瞑目。

  (三)揭露統治階級荒 淫腐朽,表現強烈的憎恨感情。

  杜甫勇於揭露弊政。抨擊上層統治階級的昏庸腐朽和驕奢淫逸。“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正表現出他這種清醒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戰鬥精神。詩人痛恨統治集團荒 淫的生活。在詩歌中把統治集團的豪華奢侈和人民餓死亡加以鮮明、強烈的對比,是非愛憎,了了分明。杜甫抱著“濟時敢愛死”(《歲暮》)的獻身精神,“疾惡信如仇”(《除草》),對於一切危害人民、國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除草》)一樣,加以揭露和批判,這是以前詩人所不及的。

  (四)歌詠自然景物,抒寫親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杜甫一生始終洋溢著真摯火熱的激情,即使在政治上迭遭打擊,在生活中屢受折磨,也從末低落和消沉。政治態度上出如此,對日常生活及自然景物也無不充滿著深摯的感情。在其吟詠自然景物、懷念親友、詠史懷古的作品中,也常表現出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關心時政的思想感情。公元763年臘月,吐蕃陷長安,大肆劫掠,詩人在蜀中見到山花早開,在其《早花》詩中流露出對京城,時局的滿腹憂慮;《登樓》更是這方面的名作,對景傷時,寄恨無遙深。《月夜》和《月夜憶舍弟》是他懷念親人的名篇。杜甫懷念李白的詩歌寫得即多又好,其中有對李白的傾慕;有對李白的同情,併為之鳴不平。鑑於以上杜甫本人被譽為“詩聖”的桂冠。

  杜甫的詩歌的思想性決定了他詩歌的藝術特色。

  二、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杜甫詩歌思想內容博大深厚,題材嚴肅,感情深沉,表現手法變化多端,故我們稱杜甫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現實主義。以他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詩多取材於生活,所以他需要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這就是形成他的詩的這一特色的內在原因。在此,我們分敘事詩、抒情詩及語言和體裁來談這方面的運用。

  (一)敘事詩

  1、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杜甫很善於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透過個別,反映一般。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別”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範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征夫》),杜甫這些詩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能令人讀後感到驚心動魄,其秘密也應在於它是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2、寓主觀於客觀。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審杜甫敘事詩的最大特點,也是他最大的本領,因為必須具有善於剋制自己的激動的頭腦。在《石壕吏》中除“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露出了他的愛憎以外,便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他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評價融化在客觀的敘述中,主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在《兵車行》裡,杜甫始終沒有開腔,“行人”的話說完,詩也就結束了。他的詩寓諷刺於敘事之中,更覺得哀痛真摯。

  3、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為把人物寫得生動,他吸收了漢樂府的創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並作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他十分重視詩歌語言的琢磨、錘鍊,善於運用最少的文字,貼切而行象地表現最多的內容。“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宋代學者羅大經就曾說這十四字中含有八層的意思。“三年笛裡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洗兵馬》),極為形象地概括了戰亂時代和詩人漂泊生涯,杜詩用字的準確往往看出詩人錘鍊的工夫。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中“垂”字顯出夜間平野的廣闊,“湧”字顯出月映大江,波光盪漾的景色。“群山萬壑赴荊門”(《詠懷古蹟<其三>》)中“赴”字把靜靜的'群山如龍蛇般飛舞。《新婚別》中,寫一位新娘子的獨白:“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髮與君妻,席不暖君床。幕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洛陽。”新婚竟成生死離別,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還是剛過門的新娘子,所以態度不免矜持,語帶羞澀,備極吞吐,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4、風格多樣,“沉鬱頓挫”(《進雕賦表》)是其詩的基本風格。“沉鬱頓挫”是杜甫在其《進雕賦表》中對自己的創作風格的概括。博大深後的思想內容,百轉千回,反覆詠歎的感情表達方式,凝重深沉。憂鬱悲壯的藝術境界,謹嚴的格律和鏗鏘的音韻,是形成這一風格的主要因素。和其他偉大詩人一樣,杜詩的風格多樣化的。他也有部分詩篇清峻奔放,舒緩平和,意境幽靜而明朗,感情輕鬆而閒適,如《水檻遣心》等詩都體現了這種迥異於“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二)抒情詩

  杜甫抒情詩的數量比敘事詩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體,但更多的是近體。杜甫抒情詩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1、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被人推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杜甫流寓夔(音kuí)州後的作品。夔州在長江邊,詩中寫到的風急、猿嘯、鳥飛、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進了作者的時局之嘆、身世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顯然寄寓著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於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

  2、曲折委婉,跌宕反覆。杜甫的抒情詩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悅種種複雜的感情。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是杜甫流落梓州時,突然聽到叛將史朝義自縊,其部下歸降唐軍的訊息時,驚喜欲狂,衝口而出的,情緒雖非常熱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寫自己初聞時涕淚揮灑,繼而看到共患難的妻子也掃去了愁雲,於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飲,接著馬上作起了回家鄉的打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用“即”、“便”、“從”、“穿”、“下”、“向”幾個副詞、介詞、動詞連線起來,表達了作者似箭的歸心。這首詩一氣流注,驚喜溢於字外,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讀杜心解》),但是又轉宕自如,以曲取勢,曲折如意。

  3、抒情、議論、敘事熔於一體。在杜甫的抒情詩中,抒情還往往和敘事、議論相結合,特別是在近體詩中。如《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高度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又寄萬分感慨於筆端。《諸將》中:“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諷刺了諸將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為國分憂。

  (三)語言和體裁

  1、語言錘鍊。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他喜歡佳句,所以他的語言一定要得到那種驚人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那麼就要繼續地反覆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說:“新詩改罷自長吟,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十二首》)“陰”是陰鏗,“何”是何遜,這是南朝的兩個詩人。杜甫寫詩總是不斷地在修改,改了以後還要不斷地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再繼續地修改,從而形成了蒼勁、凝練的主要特色。

  2、眾體兼長。從詩歌的體裁方面來看,杜甫是眾體兼長的一個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是古體和律體,寫得非常好。杜甫的律詩格律謹嚴,章法整飭,對仗工穩,技巧圓熟無比,代表了唐代律詩的最高成就。正如他在《敬贈鄭諫議十韻》中所形容的“思飄雲物動,律中鬼神掠。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確實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他的樂府詩不僅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於事而發”的傳統,而且創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式,為後人開拓了新題樂府的創作途徑。

  總之,杜甫詩歌達到了古典詩歌藝術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並形成了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北宋末年的愛國宰相李綱讚歎杜甫的詩說:“豈徒號詩史,誠足繼風雅。鳴呼詩人師,萬世誰為亞?”[7]這四句詩的確可以概括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成就,淵源,及其在中國詩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我國在8世紀時就誕生了這樣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不斷深入地學習、研究。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篇2

  1、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

  杜詩善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

  2、思想方面

  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聖”之譽。

  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併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3、手法方面

  杜詩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杜詩也善於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於景。杜詩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議論。

  4、語言方面

  杜甫寫作態度非常嚴肅,語言精煉,用字準確,形象生動,多姿多采,並善於運用民間口語。

  5、體裁方面

  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於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

  杜甫大量創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錘鍊,為歷代典範之作,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作臻於成熟。他又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6、風格方面

  杜詩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風格多樣,豐富多姿,或雄渾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沉鬱悲涼、或辭藻富麗、或平易質樸、或通俗自然。杜詩融冶吸收前人藝術技巧,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新風格。表達自己愛國的思想。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篇3

  第一,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

  這種概括主要透過兩種藝術手段進行操作。其一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透過客觀的描寫,把複雜的社會現象集中在一兩句詩裡,從而揭示它的本質。比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把尖銳的階級矛盾集中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個字裡,使人觸目驚心。其二是透過人物的對話,對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紹。比如《兵車行》這首詩是透過一個行人的話廣泛地介紹了兵役的繁重、戰爭的艱苦,以及人民反對開邊的情緒。《石壕吏》是透過老嫗的一番話,介紹了這一個家庭的遭遇,同時也概括了千萬個家庭。杜詩的現實主義,並不在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雖然也寫了不少人,但這些人並不是作為具有個性的典型而出現的。他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在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寫,透過這樣的描寫,去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

  第二,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緻入微的表現手法。

  藝術境界是雄渾壯闊的,但是表現手法卻是細緻入微的。由於杜甫具有愛國愛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的詩歌境界是雄渾壯闊的。可是這種雄渾壯闊的境界往往是透過刻畫眼前具體細緻的景物和表現內心情感的細微波動來達到的。李白和杜甫,他們的藝術境界都是很壯闊的,可是達到這樣一種壯闊境界的途徑卻不同。李白是運用風馳電掣、大刀闊斧的手法來達到的,而杜甫卻是以體貼入微,精雕細刻,即小見大,以近求遠的方法來實現的。

  杜甫的詩就像是“潤物細無聲”的輕風細雨,不知不覺地滲透了讀者的心靈,讓人容易親近。比如“三吏”、“三別”,杜甫具體細緻地寫出這場戰亂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具體反映了這場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深重的災難。同樣是寫安史之亂,李白的寫法是從大處落墨。他的《古風》第十九首,先寫和神仙一起昇天,升到天上從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間,接著有幾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的政治局面——“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而杜甫筆下的安史軍隊是:“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透過一支沾滿鮮血的箭,具體地形象地反映了國家人民深重的災難。透過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體物察情的細微而見長的。

  杜甫不只是細緻入微,他還能夠透過入微的刻畫達到雄渾壯闊的境界,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現實主義詩人的地方。杜甫還有許多詩是把重大的社會政治內容和生活中的一個側面的剖析穿插起來,運用這些細節去表現重大的主題。比如他的《春望》這首五言律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三,杜詩的語言藝術。

  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喜歡佳句,所以他的語言一定要得到那種驚人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那麼就要繼續地反覆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說:“新詩改罷自長吟,頗學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這是南朝的兩個詩人。杜甫寫詩總是不斷地在修改,改了以後還要不斷地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再繼續地修改。從而形成了蒼勁,凝練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詩歌眾體兼長。

  從詩歌的體裁方面來看,杜甫是眾體兼長的一個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是古體和律體,杜甫寫得非常好。他常常運用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貢獻特別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頌德或者是應酬之作。杜甫不僅用七律來描繪自然的風景,或者用來贈答酬唱,而且用七律這種形式表現政治內容,感嘆時事,批評政治,抒發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在藝術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麗、典雅,杜甫則創造出沉雄悲壯,慷慨激昂的風格,把七律的創作推向了高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