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杜甫筆下的妻子形象

試論杜甫筆下的妻子形象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之一,在他數量不多的關於妻子的詩歌中,我們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詩人的個人經歷和獨特的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逐一展現出來,並表現出其時代和文學史上的獨特之處。首先,她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同時又是勞動婦女的典型,在夫妻生活中,她充當著詩人知己的角色。這個形象的出現是杜甫和他妻子高貴品質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它的出現在文學創作、現實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文學燦爛的銀河中,杜甫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作品被聞一多先生稱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千百年來,人們對其人其詩的論述浩如煙海。他生長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詩往往注重抒發自己的家國之志,濟世之情,不屑於把夫妻生活寫入詩內,而在杜甫的詩作中,出現“老妻”“瘦妻”“妻”的地方約有二十多處,這是個罕見而又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元《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雲:杜甫“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終。”有關學者據此考證,杜甫和楊氏共同生活了三十年,並且廝守終生。封建社會重男輕女,使杜夫人沒留下她的姓名,事蹟,我們無從詳知其人。前人對於杜甫妻子也幾乎沒有專題的研究,有鑑於此,筆者著重從杜甫歌頌妻子的有關詩句探尋這個偉人妻子的形象。古代漢語中的“妻子”包括“妻”(妻子)和“子”(兒女)兩個義項。本文對“妻子”的取義為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專指“妻”這一義項。

  1. 妻子形象

  杜甫之妻楊氏是司農少卿楊怡之女,他們成婚於開元二十九年,當時的杜甫29歲,楊氏19歲。他們婚後感情融洽,琴瑟和諧,三十年來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杜甫詩集中述及妻子的詩歌約有二三十首,根據背景和他對妻子不同的深情厚意,可分為幾組,而每一組都為我們展示了不同方面的妻子形象。

  1.1. 同甘共苦之情——苦命之人

  天寶十三載,京城乏食,杜甫只好把家安置在東北二百里的奉先縣。天寶十四載,杜甫任右衛率府曹參軍後一個月,便動身到奉先探望妻子。他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寫道:“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表達了與妻子同甘苦、共患難,生死相依的願望。“風雪”“飢渴”對於貧困的人來講,本來就是雪上加霜,然而一家人的分離對精神更添了一份打擊。這分別還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一年多了,本來他們的生活就據,自楊氏和杜甫結婚之後,生活是日益的窮苦,一家人經常受著飢渴的煎熬,即使“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但還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到這個時候,杜甫一家已經淪落到與貧民為伍去購買減價官米的地步。直到詩人去世為止,出身官宦人家的楊氏從未跟著杜甫享受過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就連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種奢望。從年輕時“遊蕩齊趙,裘馬清狂的青年詩人[1]”開始,杜甫曾旅食京華,詩興潼關,悲歌蜀道,寓居成都草堂、府孤城,最後卒於一葉扁舟之上。在這過程中,楊氏都是跟隨著杜甫顛沛流離,輾轉西南。到了乾元三年,詩人還要因為避戰亂,“五十白頭翁,南北逃世難。妻復隨我,回首共悲歡。”可以說貧窮、飢餓、疾病、頻的分別與擔驚受怕成了他們婚後生活的主要內容。多年來,她沒有錦衣玉食,沒有丈夫的隨時陪伴,沒有安定的生活,就連兒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所以說楊氏首先是一個飽受艱辛的苦命女子的形象。

  1.2 離別思念之情——思婦

  由於為官、戰亂等原因,杜甫經常與妻兒分離,但他始終牽掛著妻子,期待著與親人團聚。比如:“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述懷》),“妻隔君壘,撥棄不擬道”(《雨過蘇端》),“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上追風驃”(《徒步》),“女病妻憂歸意急,秋花錦石誰能數。別家三月一書來,避地何時免愁苦”《發中》)等等。有時候,杜甫還用整首詩歌表達他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安史之亂後,杜甫攜家逃難至風翔東北的州,他把妻子兒女安置在羌村以後,就隻身奔赴肅宗所在的靈武,以期為平定安史之亂出力,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押至長安。在困居長安的一年多時間裡,他感傷國事,思念親人,寫下《月夜》一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溼,清輝玉臂寒。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幹?

  中秋之夜,明月皎潔,本應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但由於分離,美麗的妻子只能獨自倚在帳邊上,望著窗外的明月,霧水沾溼了她的雲,潔白的月光照著她清瘦的身影,微寒的秋風吹著她裸露的玉臂,兒女們仍沒睡,天真地在互相打鬧,他們不明白母親因何憂傷,她只能輕嘆一聲:夫君,你現在怎麼樣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團聚在一起呢?有道是,相思最苦,那時隻身奔赴靈武的杜甫與家人一別之後,再也沒有音訊,妻子如何能不心生掛念,中秋都來了,為何連一封家書都沒有呢?詩人一首詩就為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一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形象,另外,“香”“玉臂”等詞,我們又可以想象,這位妻子是青春美麗的。

  1.3 感激愧疚之情——樸素的勞動婦女

  杜甫是個家庭責任感極強的'人。身為人父、人夫,卻無法解決全家的溫飽安寧問題,反而常常讓妻子用柔弱的雙肩獨自支撐全家的生計,這使他心存感激並生出深深的自責,例如:“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飛仙閣》),“何日兵戈盡,飄飄愧老妻”(《自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老妻憂坐痺”(《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等。這時的杜甫因為房的事被肅宗疏遠,剛剛當上左遺而好起來的家境又陷入困苦,作為妻子,她沒有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顧好家人,不給失落的丈夫增添麻煩,她還能堅強地面對現實,就像其他的窮苦婦女一樣,堅強,樸素,溫柔賢淑,任勞任怨。最為集中的是在羌村時所作的著名長詩《北征》:“……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如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拆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妻子的衣服上打滿補丁,兒女們的衣服也極不稱身,東拆西補,雖然這樣,我們還是感覺到楊氏是非常盡力地去照顧家人,用她的全部的能力,怎麼說她也是一個出身名門的千金小姐,但在字裡行間,我們完全嗅不到一點點嬌弱的氣息,有的只是一個弱小的樸素的勞動婦女用她小小的肩膀,扛著鋤頭,日出而作,日落之後,在微弱的燈光下補著破了又破的衣裳。

  1.4 安定環境中的柔情——有情趣、興趣廣泛的知己

  杜甫一生多在顛沛流離中過活,只是在入住成都之後才獲得了一段稍為安定平和的日子。這個時期的詩人,住有環境優美的浣花溪草堂,吃有親朋好友的接濟,行又無為官的案牘之累,心理上的閒適與自足可想而知。作於本期的《江村》、《進艇》等詩就著重表現了詩人這種難得一見的愜意與溫情: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這兩首詩中,夫妻二人享受著難得的閒適生活,而妻子更是與平時不同,恢復她作為書香世家小姐的感覺,與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畫,能動能靜,又富有情趣,雖然年過半百,但讀起詩來,更感覺這種感情親密,平淡卻不失幸福,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總的來說,杜甫筆下是這樣一個妻子形象,她溫柔賢淑,善解人意,勤儉樸實,任勞任怨,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女性,同時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又通文墨棋畫,興趣廣泛,富有情趣,從而深得詩人的愛戀與敬重。

  2. 妻子形象的獨特之處

  2.1 她贏得了專一的愛情和身份平等的尊重

  唐代是封建社會少有的盛世,在開放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一夫多妻制大行其道,當時文人納妾,與娼女同席宴樂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被譽為名士風流。對此,元、白居易、杜牧等大詩人都曾在自己的詩中津津樂道,白居易在《宴周皓大夫光福宅》中坦言:“何處風光最可憐,妓堂階下砌臺前。”李白攜妓宴遊之事也甚多:“美酒樽中置千解載妓隨波任去留”(《江上吟》)“興來攜妓態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乙舊遊寄憔郡元參軍》)等。而杜甫一生只娶了楊氏這一個妻子,並且在共同生活的三十年當中,對於妻子有著深厚的愛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悲觀哀痛中,想到的是妻子,寫下了《月夜》;在高興時,想到的也是妻子,“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生活困苦之時,夫妻二人“共飢渴”。古代男子娶妻以容貌為主,李白也說過:“以色事他人,能有幾時好?”(《妾薄命》),但這並不適用於晚年的杜甫夫婦,他們寓居成都時,楊氏也有四十多歲了,經過多年的艱苦生活,她肯定是年老色衰了,但“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近艇》),一句“老妻”更體現了愈到老年,這份感情愈顯得深沉厚重。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男女地位是極不平等的,無論是上層社會的婦女,還是下層社會的婦女,都沒有獨立的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的筆下,婦女有時也成為作品的主人公,但大多如花草一般的玩物,或有其驚人的容顏供人賞悅,或有其相思閨怨之情供人玩”。“南窗北煽掛明光,羅綺箔脂粉香。”(((東飛伯勞歌)))這樣的豔詩曾盛極一時;“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鮑照《擬行路難》其一)訴盡淪為玩物的女子的悽婉之情。而在杜甫的詩中,對妻子他是極其尊重的,對妻子為自己所做的犧牲心存敬意與感激,楊氏在詩中也有她獨有的喜怒哀樂,“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妻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上追風驃”等等。杜甫在詩中賦予了她獨立的人格,把她放在了與自己身份平等的地位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