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逸聞趣事之杜甫軼事

古代詩人逸聞趣事之杜甫軼事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古代詩人逸聞趣事之杜甫軼事 篇1

  《新唐書》記載:“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杜甫連餓九天暴飲暴食而亡

  人們一想起杜甫,腦海浮現的多半是一位憂國憂民、樸實謙和的長者。但長者也曾年輕,溫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運的捉弄,杜甫在後人面前呈現的,也許是另一種面貌。

  交遊:因為狂傲差點被殺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臺,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豔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杜甫自己也曾經回憶年少時的“輕狂”,那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準備去碰碰運氣。

  杜甫在長安四處碰到的都是牆壁。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某人自稱和魯迅不相上下一樣。杜甫目空一切的氣勢,實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邪門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鬚子玩,嚴武儘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一天,嚴武召集部下準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複雜多面正是這樣吧。

  從政:最後只好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出現放歌縱酒的描述,中間多少能夠體現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固執倔強,好像卻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亂爆發後,宰相房綰率兵與叛軍大戰失利,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負責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基不久的唐肅宗上疏,認為房綰沒有大罪過,應該仍舊給予重任。這還不算,在朝廷上面見唐肅宗時,杜甫盯著這件事情不放,糾纏不休。

  除了態度異常堅決外,大約他又犯了老毛病,說話有點沒上沒下,終於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說話雖然沒分寸,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僥倖逃過一劫後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綰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點不知死活的勁頭。這種不屈不撓的脾氣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徵非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但魏徵風雲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縱然如此,唐太宗還經常被氣得嚷嚷,要殺了這個不知進退的傢伙。

  杜甫碰到的唐肅宗可就沒那麼明白了,從此就不怎麼搭理杜甫,不久更找了個藉口遠遠地把他打發了事。在嚴武手下當差時,杜甫還是舊習不改。杜甫和嚴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幹了一段就不耐煩了,請求嚴武批准辭職。嚴武沒有答應,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報告申請。碰上這樣的倔脾氣,嚴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讓杜甫回草堂當平民去了。

  這個事件看來是杜甫一生的一個轉折。從在唐肅宗中央政府的積極進取,到在嚴武地方政府的消極請辭,杜甫從政的熱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國亂民困的憂慮始終如一。

  生存:一半餓死一半撐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後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飢餓。

  初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快生活就陷於困窘。他曾採草藥出售以餬口,曾經去買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但這些都救不了窮,十來天沒米下鍋的情形也不少見,他不得不奔走於豪門和親友之間,乞求一點援助。

  杜甫在長安有一個晚輩,為了蹭一頓飯,杜甫時時到那裡走動。這個晚輩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雖然表面上不便說什麼,給人氣受的事情難免做點出來。偶爾運氣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處境,熱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讓杜甫感激不盡了。

  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堅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一代“詩聖”流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裡,他拾過橡慄、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飢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絡。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傑出詩人卻落得如此下場,大概令後人感到不安,於是人們對杜甫的死因做了種種解釋,並推斷出溺死、病死等各種說法。然而,縱然真是這樣,對詩人本身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補益。他以他的顛沛痛楚見證了盛世唐朝的沒落,他那些偉大詩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鳴,也是一個輝煌時代走向終結的哀歌。

  杜甫詩三首——作者軼事

  獨夫在夔州一所破舊的草堂寓居期間,一天深夜,他正為國家內亂而憂慮,加之當時貧病交迫,不免感慨萬分。睡在身邊的妻子楊氏忽然用胳膊推了推他,輕輕地對他說:“你聽,外邊有響動。”

  杜甫側耳聽了一會兒,果然聽到草堂外有動靜。於是,他悄悄地下了床,將簾子拉開,見棗樹下依稀有個人影在晃動。杜甫輕輕地走了過去,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婦人在用竹竿打樹上的棗子。這老婦人每打落幾個棗子,便用手在地上亂摸亂尋,撿到了棗子,連忙塞進嘴裡囫圇嚥進了肚裡,看樣子幾天沒有吃飯了。杜甫也就沒有驚動她,折身回到了屋內。

  楊氏問:“有人麼?”

  “有個老婦人在打棗子。”

  “這麼深更半夜來打棗子吃,怕是餓壞了!”楊氏說,“桌上還留有一碗菜粥,我去端給她充充飢吧。”

  楊氏邊說邊穿好粗布衣裙,端起碗就往外走。杜甫也隨手取衣披上,跟了出來。

  那老婦人見有人來了,扔下竹竿,跌跌撞撞地朝外跑。楊氏輕聲喚她:“老嫂子,請留步。”

  ,也就喘著氣停下了腳步。慘淡的月光下,杜甫見老婦人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頓時大動惻隱之心,忙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衣服,搭在老婦人的肩上。楊氏又把一碗菜粥遞了過去,讓老婦人吃了。老婦人頓感一陣溫暖,望著杜甫夫婦,老淚縱橫……

  當杜甫問起老婦人的身世時,老婦人哭道:“我就在草堂西邊那間草棚子裡住。丈夫和兒子早被官軍拉去當苦力,至今不知死活……現如今我無依無靠,只有靠挖野菜餬口度日。這幾天因挖不到野菜,餓得實在不行了,才來偷棗子……”

  杜甫說:“老嫂子,快別說‘偷’字了,這棗你要吃就打吧!”

  楊氏也關切地說:“以後你白天來打吧,半夜三更的,可不要跌倒了。”

  老婦人千恩萬謝地離去了。杜甫和楊氏默然回屋,點起小油燈,再也無法入睡。

  轉眼一年過去,杜甫全家買舟東下。臨行前,杜甫找來老婦人,對她說:“我走後,新來的主人姓吳名南卿,是我的好友,我已囑託過他,你還是可以照樣來打棗!他不會為難你的!”

  老婦人感激地點點頭,真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卻無從開口。她朝杜甫拜了三拜,默默地祝願恩人全家一路平安……

  誰知杜甫走後,吳南卿不但沒有按杜甫的囑託辦,反在草屋周圍築上了高高的籬笆。

  杜甫得知此事後,特意寫了一首題為《又呈吳郎》的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認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中。”吳南卿讀後,馬上領悟到杜甫的良苦用心:既表達了對老婦人哀憐的感情,又抨擊了不平的社會以及戰爭引來的災難。他頓覺羞愧不已,忙叫人拆除籬笆,並親自去老婦人家賠禮道歉。

  幾個月後,吳南卿離開夔州回到忠州。臨走那天,他把草堂收拾得乾乾淨淨,請老婦人住進來。吳南卿說:“遵照杜公的意思,我走後,這草堂便是你的了。那棵棗樹望悉心照料,杜公最喜愛吃棗,說不定哪一天還會來!”

  從此,老婦人晚上施肥,早上澆水,棗樹越長越粗,棗兒越來越甜。老婦人非常懷念杜甫,每逢收棗,她都要精選一批飽滿的、顏色好的棗子,攤在草蓆上讓太陽曬乾,然後用蜜水浸泡數日再撈起來,風乾後,貯藏在罈子裡。

  一天天過去了,一月月過去了,棗壇一隻只增多,杜甫卻沒有回來。老婦人望著棗樹,心中十分惆悵,她多麼渴望恩人回來吃棗呵!

  杜甫賣藥謀生

  大詩人杜甫怎樣賣起藥來了?說起來這裡包含著詩人生活中一段辛酸的歷史。

  詩人在35歲左右時到達當時的京城長安,在那裡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陰謀的打擊,沒有考中,經濟上一無比一天困窘,為了維持生活,他便設法找到了一個副業——賣藥:以送藥的方式,作為接受別人幫助的條件,這內含的苦心也實在難言了。

  杜甫第二次賣藥是在甘肅。公元759年,他48歲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更加困難。他的詩中出現採藥、製藥、賣藥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中便有“曬藥能無歸,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製藥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著各種藥草,同時也和以前在長安一樣,不時派人將藥送到城裡,換取“藥價”。

  詩人最後一次賣藥就顯得更其悽慘。公元770年,杜甫59歲,窮得連陸上都沒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漁市上擺著藥攤,以維持一家生活。這一年的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便與世長辭了。

  從杜甫賣藥的歷史,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詩人在舊社會里,命運是多麼悲慘!

  古代詩人逸聞趣事之杜甫軼事 篇2

  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裡,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徵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死因之謎

  多少年來,杜甫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於杜甫的死,書中寫道:“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

  二、賜死

  此說最早出自於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法自提出後,後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並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問題,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賜死杜甫,而唐玄宗死於寶應元年(762)。

  三、自沉於水而死

  此說源於偽託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於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飢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絡,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餓了5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