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發秦州》全詩賞析

杜甫《發秦州》全詩賞析

  賞析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甫《發秦州》全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發秦州》

  杜甫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⑵。

  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⑶。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⑷。

  慄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

  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

  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遊⑹。

  此邦俯要衝,實恐人事稠⑺。

  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⑻。

  溪谷無異石,塞田始微收⑼。

  豈復慰老夫,惘然難久留⑽。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⑾。

  中宵驅車去⑿,飲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蒼茫雲霧浮⒀。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⒁。

  註釋

  ⑴古秦州,今屬甘肅省天水市。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謀”,語苦而趣。問,尋求。樂土,富裕地區。因無食故欲就樂土。南州,猶南方。這裡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氣暖,因無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實有此想。以上四句敘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寫同谷氣候和暖,可解決無衣問題。漢源,同谷鄰縣。“聞”字緊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據傳聞來寫的.。杜甫此時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寫同穀物產豐富,可解決無食問題。慄亭,屬同谷縣。薯蕷,俗名山藥。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間所釀之蜜。

  ⑹以上四句寫同谷景物宜人,並可供遊覽。方舟,兩舟並行,實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見得地面甚廣。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衝,要道或要塞。地勢高,故曰府。稠,煩雜。

  ⑻此二句是說既要應接來往官員,又無山水可以登臨。

  ⑼異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種種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寫發秦州時情景,方是寫實。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發,並因此得病,所以說“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

  ⒀此二句出門時仰望天空所見,景中含情。詩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雲霧蒼茫,終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見大,由近及遠。“吾道”二字雙關,充分表現了詩人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可與《空囊》詩“吾道屬艱難”一話互參。

  賞析

  《發秦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前往同谷縣(今甘肅成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經路線寫了十二首紀行詩。這是第一首,序詩。全詩先寫衣食之事,說同谷和暖,物產豐富,景物宜人,可解決衣食等問題;再追述離開秦州的原因;後寫發秦州的情景。

  點評鑑賞

  《苕溪漁隱叢話》:

  《少陵詩總目》雲:……兩紀行詩,發秦州至鳳凰臺,發同谷縣至成都府:合二十四首,皆以經行為先後,無復差舛。昔韓子蒼嘗論此詩筆力變化,當與太史公諸贊方駕,學者宜常誦之。

  《朱子語類》:

  杜詩初年甚精細,晚年橫逆不可當,只意到處便押一個韻。如自秦州入蜀諸詩,分明如畫,乃其少作也。

  《杜臆》:

  “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乃此公卜居本意;然無賢地主,衣食何從得之?……此詩結語難於下筆,“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亦近亦遠,結得恰好。

  《杜詩詳註》:

  張綖曰:……大抵此詩,變化精細,皆兼有之。但公時年四十八,故云“我哀更懶拙”,未可謂之少作。

  《讀杜心解》:

  自秦州抵同谷,又自同谷抵成都,前後紀行詩各十二首,……蹊徑各各不同。玩此詩純從未發前落筆,明所以去此就彼之故。卻用逆局,使文格不平直。起四句,提發秦州之由,實則提赴同州之由也。故先逗出“樂土”、“南州”。接下十二句,竟寫同谷,此所謂逆入勢也。……又以懸擬作描寫,為能運實於虛。……末八句,寫啟行景色,又寫臨行胸襟,是皆所謂逆卷勢也。

  《杜詩鏡銓》:

  似古樂府語(“烏啼”句下)。結得交闊(末二句下)。蔣弱六雲:此詩亦用逆局、文格故不平直。自此看到《七歌》,分明欲往時,意中有多少好處,直謂可安身立命。及既到了,又一刻不自安,情景最真。

  《十八家詩鈔》:

  張雲:極蒼涼慘淡之境,每來卻存尤窮興象,洵屬奇絕(“日色”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