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出此門有悲往事》的譯文與賞析

杜甫《出此門有悲往事》的譯文與賞析

  出此門有悲往事 杜甫 唐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

  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

  近待歸京邑,移官豈至尊?

  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

  【註釋】:

  ①道:道路。

  ②歸順:指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

  ③胡:指安祿山軍隊。

  ④近侍:侍奉皇帝的官,指作者作左拾遺。

  ⑤移官:指作者被貶華州掾。

  ⑥豈至尊:豈是皇上之意。

  ⑦無才:沒有才能。

  ⑧千門:指宮中的門戶。

  ⑨破膽:喪膽。

  ⑩未招魂:喪落而未招回的魂魄。

  【譯文】:

  昔日曾從此道往鳳翔歸依朝廷,那時西郊滿是叛亂的胡兵。如今過此仍不免心有餘悸,憶起前情膽戰心驚。去年侍從聖駕,總也算僥倖回京;如今被貶官外放,豈出於天子本心?我無才而且日見衰老,臨行駐馬徘徊回望宮門。

  【賞析】:

  至德二載(757),作者自金光門出,由小路投奔鳳翔肅宗,任左拾遺,十月隨肅宗返回長安。次年——乾元元年(758),被貶到華州任司功參軍,又出金光門,回首往事,感慨萬千。然而作者在詩中寫道“移官豈至尊”,不敢歸怨於君,而以“無才日衰老”自責,寫得委婉曲折,纏綿悱惻,十分得體。前人評為“自覺孤臣去國,徘徊四顧,悽愴動人”。

  詩人因上書為宰相房琯的戰敗辯護,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又從金光門被流放離京了。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後四句雖然寫得很含蓄,實際是在埋怨肅宗。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最近訪問